雄安新區東澱頭村:凝心聚力謀發展 鄉村振興起新程
人民網雄安11月3日電(劉師豪)10月的白洋澱,秋高氣爽,澱清水碧。午后,雄安新區安新縣端村鎮東澱頭村水潤公園內,老人們三三兩兩坐在一起聊天,小孩子們在空地上玩耍,十分悠閑愜意。
白洋澱東澱頭村附近水域風光。人民網 劉師豪攝
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起步之年,東澱頭村堅持黨建引領,加強鄉村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行動,培育文明鄉風,全力打造美麗宜人、業興人和美麗新鄉村,唱響鄉村振興主旋律。
旅游路串起“風景線”,鄉村更美更宜居了
“我們是純水村,四面環水,以前出村得先坐船再走土路,趕上下雨就別想往外走了,鄉親們去醫院看個病都難。”說起交通的變化,今年68歲的村民李峰感觸頗深:“現在村裡有了能過車的橋,村外也通了公路,去哪兒都方便了。”
通往東澱頭村的旅游路已經通車。人民網 劉師豪攝
連接東澱頭及相鄰幾個水村的公路,當地人稱為“旅游路”,可直通安新縣城。今年6月,隨著“旅游路”同251鄉道連接的下坡路順利澆筑,形成了一條串起白洋澱畔“美麗鄉村”的風景線。
村外變了,東澱頭村內也不一樣了。近兩年,在村“兩委”帶領下,東澱頭村積極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多方面籌措資金打造村級亮點工程,對村南、村北廣場及主要街道進行硬化、亮化,修建水潤公園、親水公園等休閑娛樂場地,打造了從村北春曉路到村南志願者廣場的整體景觀脈絡。
東澱頭村的小街巷。人民網 劉師豪攝
今年3月,雄安新區印發《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實施方案》,提出新區將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持續推進農村改廁、生活垃圾處理和污水治理,健全長效機制。此前,雄安新區還實施了白洋澱78個村污水、垃圾、廁所一體化綜合治理工程,多措並舉下,東澱頭村已經實現污水、垃圾、糞便全收集、全處理,確保不讓一滴污水流入白洋澱。
如今,在村裡沿街而行,一路上有假山、石雕、小涼亭、小花池,澱水穿村而過,灰瓦白牆還有水墨畫點綴……一派藍綠交織、清新明亮、水城共融的美麗畫卷看得人心曠神怡。
“水是生財寶”!生態美帶來產業優百姓富
大澱風光好,水是生財寶。污水處理好了,生態環境越來美,帶來的不僅是村民們看著心裡高興,還直接影響了大家的收入。
走在東澱頭村,很多房屋前都擺放著成捆的蒲草。
“蒲草可用於編織手工藝品,村民們‘套蒲’(割蒲草)回來晾上,干了可以賣。”東澱頭村委會副主任張建隊說,“白洋澱的蒲草長得好,數量又多,現在每斤大約能賣一塊七毛錢,一船能掙500塊左右。”
正在整理蒲草的村民。人民網 劉師豪攝
除了“套蒲”,依托白洋澱日益向好的生態環境,東澱頭村還發展起了旅游產業,不斷壯大集體經濟。
今年7月,雄安新區印發《關於進一步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的若干措施》,明確依托白洋澱農村田園風光、鄉土文化等資源,建設一批特色鄉村、田園綜合體和高品質生態農業示范基地,發展若干特色民宿產業集群、休閑康養基地,形成多業態集聚的鄉村旅游帶和鄉村旅游集群片區,推動鄉村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
白洋澱東澱頭村附近水域風光。人民網 劉師豪攝
55歲的村民張英利年輕時外出創業,已是一家生產滅火劑和消防裝備公司的主要負責人的他,如今又在村裡開起了農家院,為游客們提供住宿和餐飲服務。
張英利的妻子馬金素正在收拾農家樂的臥室。人民網 劉師豪攝
“最近我也在跟村裡談合作,計劃再投資打造一些民宿和‘鄉村一日游’項目,把村裡的閑置民房都用起來。”張英利說,這樣自己掙錢的同時也能帶動鄉親們創業就業,為此他還成立了一家居家服務公司,已經為130多人提供了工作崗位。
“民俗游是我們村主打的項目,現在有不少村民經營農家樂、特色餐飲等。”東澱頭村黨支部書記任小峰介紹,“村‘兩委’還鼓勵黨員、‘能人’牽頭發展特色產業,通過舉辦專題講座、座談會等形式,分享好經驗,傳授好技能,帶動大家一起富。”
生活富裕了,精神也要富足
“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了,才是真的富裕。”日子越過越好的東澱頭人,對精神生活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為了滿足大家的需求,村裡積極推動精神文明建設,深化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
“互助幸福院”,就是其中一項。村民代表、青年志願者崔莉莉介紹,“平時,我們會通過‘互助幸福院’免費給為老人們准備午飯和晚飯,冬天還會幫他們清洗棉衣。逢年過節,村裡會舉辦‘孝老愛親’活動,給老人包粽子、捏餃子,表演文藝節目。”
今年端午節,東澱頭村志願者為村裡的老人過節。郭萌萌攝
剛剛過去的重陽節,村“兩委”把全村的老人聚在一起,為他們准備了各類水果、糕點,黨員干部和志願者專門剁餡、包餃子,有才藝的還在現場表演起了節目。
“孝老愛親是傳統美德,要一代一代傳承下去。”任小峰說,東澱頭是全國文明村鎮,弘揚傳統美德,營造文明新風是“必選項”。
安新縣端村鎮東澱頭村黨員干部、志願者為老年人包餃子。郭萌萌攝
任小峰介紹,今年以來,東澱頭村接連開展了“好婆婆”“好兒媳”“美麗庭院”學雷鋒樹新風等服務項目,編織出了一張新時代文明實踐“陣地網”。接下來,全村將持續推動黨員常態化參與志願服務,依托農村黨群服務中心等陣地,結合職業特點、個人特長和自身實際,群眾“急難愁盼”問題,更多的開展文明創建活動,以精神文明涵養人民幸福,以人民幸福詮釋文明內涵。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