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楓橋經驗”邢台實踐:法庭進山村,上門解糾紛
“你們法官到底是圖個啥啊?”“你們法官是不是有加班費?”今年8月份,河北省邢台市沙河市八裡廟村的兩戶村民因房屋相鄰權產生糾紛,沙河市人民法院白塔人民法庭庭長王世廣接到村干部求助,出面對兩戶村民進行調解。
王世廣前前后后去了八次,每次都待到深夜,這份執著令雙方當事人感動,也讓當事人問出了這樣的問題。“沒有加班費,義務加班。圖的是你們的心安,圖的是對得起我們頭頂上的國徽。”王世廣回應道。
王世廣(左一)與同事入村進行案件回訪。魏振敏攝
王世廣是一位有著35年工作經驗的“老庭長”,也是一名新時代“楓橋經驗”的踐行者。35年裡,他分別在沙河市人民法院的三個基層法庭——渡口法庭、白塔法庭、冊井法庭擔任過書記員、審判員、庭長。這三個法庭管轄了沙河市西部山區的案件審理,是沙河法院最遠的基層法庭,也是最艱苦的山區法庭。
山區群眾到法庭打官司交通不便,“巡回辦案”成了王世廣常用的辦案方式,田間地頭、房前街頭都有過他的身影。因為是基層法庭,審理的也都是些婚姻繼承、鄰裡糾紛、小額欠款的小案子,王世廣卻說:“案件無大小,走上法庭的雙方,哪個不是三裡五村的,找到我們就是把法官看得比親情友情還重,我們都要認真對待。”
王世廣(左三)與同事對案件進行現場勘驗、調解。魏振敏攝
“怎麼斷清這些家務案?”王世廣有自己的秘訣:“一定要讓群眾感受到公平和正義,努力取得他們的信任。”讓群眾信任的方法很多,王世廣選擇了一個笨方法,就是多去群眾家裡坐坐談談心。“一次不行,兩次,兩次不行,三次,去得多了,群眾總能感受到我的誠意。”王世廣腿勤嘴勤,有的案件能跑上四五趟,勸上好幾天,讓當事人和律師都“怵頭”了。經他調解后的案子矛盾不再激化,真正做到了案結事了。
王世廣從來不下館子吃飯,對外的理由是自己膽囊不好,不能消化肉。其實真正了解王世廣的人知道,他這樣說是為了嚴格要求自己,不喝群眾一口水不吃群眾一頓飯。“這樣才有底氣,才能讓群眾相信咱們法官能夠一碗水端平。”王世廣說。
王世廣(左一)正在進行案件回訪。魏振敏攝
王世廣還一直保持著做筆記的習慣,日志本裡滿滿當當記錄了他辦案調解的經驗教訓、心得體會。從2015年至今,399頁紙張裡詳細記錄了他經手的1719個案件審理情況,每一個字都寫得工工整整。一位“00后”同事看到了王世廣的筆記,感慨道:“沒想到現在還有人手寫筆記,王庭長對工作的這份熱愛與執著讓人敬佩。”
法庭幾次搬遷,王世廣卻一直沒有離開山區。他在山區與老百姓建立了心與心的信任,贏得了老百姓的贊譽。他也被最高人民法院授予榮譽天平獎章,榮立邢台市中級人民法院個人三等功,多次受到中共沙河市委、沙河市人民政府嘉獎,被沙河市人民法院先后評為先進工作者、辦案能手、調解能手、業務標兵等。
白塔人民法庭工作人員送法下鄉。魏振敏攝
王世廣說:“法官胸徽上是稻穗護佑天平,山區群眾正是山區法官的護佑者,我們要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要讓山區群眾看到法律的陽光,感受到法律的溫暖。”
(責編:王紅、劉師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