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人民雄安網

“老地方”的新變化

2024年06月05日08:56 | 來源:河北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老地方”的新變化

“我回家來看看,現在這片兒的變化太大了,修得可真不賴!”5月22日,68歲的李艷山在雄安新區燕南堤公園內的廊橋上遛著彎說,這裡已經看不出原來的樣子。

李艷山是容城縣留通村村民,打小生活在白洋澱邊,年輕時泛舟澱上,撒網打魚。雄安新區設立后,村民們也開啟了全新的生活。如今從鄉村平房搬到容東片區,李艷山逐漸適應了新的生活方式。閑暇時,他常常在想,住了大半輩子的留通村變成了什麼樣?后來他聽說,那裡建起一個新公園,名叫燕南堤。5月22日,他回到“老地方”,看看新變化。

燕南堤位於白洋澱北部燒車澱內,是將澱區內原有的阻水道路用三座橋梁進行連通,並結合白洋澱清淤工程,利用底泥對地形生態化改造形成的三座相連堤島。曾經的村庄融入“人在陸上走、魚在水中游、鳥在澱內飛”的生態新景觀中。如今,公園內一座石橋旁立著一塊巨大的石刻,“留通”二字分外打眼。這塊帶著村庄記憶的石刻見証著留通村的華麗轉身。置身公園內,李艷山盡享“老地方”新變化帶來的“綠色福利”。

在雄安新區,除了燕南堤,還有很多“老地方”變了模樣,彰顯著生態之美。“華北明珠”白洋澱水質穩定保持在Ⅲ類水標准﹔“千年秀林”綠意盎然,生機勃勃﹔郊野公園、悅容公園成為人們休閑娛樂的打卡地……一幅幅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優美畫卷讓人目不暇接。

這些新變化的背后是久久為功的“繡花”功夫。白洋澱實施生態清淤、水系疏通、截污濕地和退耕還澱等四大類18個重大生態類項目工程,建設“天空地澱一體化智慧監測網絡”、生態環境智慧監管平台和數據中心﹔“千年秀林”運用大數據、區塊鏈、雲計算等高科技建立智能平台,實施從苗圃到種植、管護、成長的可追溯全生命周期管理……務實的行動推動雄安新區生態環境實現了由“量”到“質”的根本性改變,奏響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雄”偉樂章。如今,一座藍綠交織、清新明亮、水城共融的生態之城正拔節生長。

值得一提的是,澱區百姓見証著白洋澱的巨變,也把愛澱護澱放在心上。“現在大家都重視生態保護,村裡人自發護著澱裡的水。”安新縣圈頭鄉橋西村有個“水生嫂志願服務隊”。隊員陳秋宅說,她和村裡的姐妹們感受到了雄安新區設立后白洋澱一年一個樣的新變化,也更加珍惜白洋澱生態治理修復的成果。現在,志願服務隊隊員每天巡查澱區10余次,還經常通過廣播、入戶講解等方式宣傳白洋澱保護的意義,引導村民愛澱護澱。無疑,當生態文明理念融入群眾日常生活中,人們會更加主動地改善發展條件、轉變發展方式,自覺推動綠色發展。

好生態不但為發展添底氣,還順應了百姓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讓居民有了看得見摸得著的獲得感和幸福感。(曹錚)

(責編:方童、付兆颯)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