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上青年夜校去!”
打造年輕人家門口的“能量補給站”
“走,上青年夜校去!”
10月9日,夜幕降臨,雄安新區青年夜校的教室裡燈火通明。連日來,雄安新區團工委聯合中國宋慶齡青少年科技文化交流中心開辦的雄安青年夜校各門課程相繼火爆開課。首批設置文化雅趣、健康養生、職業技能、生活怡情4大類共10門課程。夜校的開設豐富著雄安青年的社交“新場景”,為他們打造起家門口的“能量補給站”。
首批10門課十幾分鐘被搶空
“10月1日,夜校剛開放網上報名通道,我就通過手機報了名。”首批雄安青年夜校網上報名通道開通第一天,24歲的何海強就報名搶到了橋牌課程。
“一課難求啊”“幾乎每門課的名額都是‘秒沒’”……跟何海強一起到夜校現場,想試試看能不能補報名的幾位小伙伴都沒搶到課,對何海強很是羨慕。
10月9日,雄安新區青年夜校開班儀式暨教育教學開放日活動在雄安商服會展中心黨群服務中心舉辦。活動現場,不少報名參加學習的青年稱自己“很幸運”。
“沒想到能這麼火爆。我們班一共24名同學,都是拼手速搶到的課。如果下一期夜校開放報名,我想報森林療養或中醫探秘課程。”何海強說,這次他原本想報名這兩門課,但“手速慢,沒搶到”。
河北海發玩具有限公司員工薛熒也是青年夜校的“幸運兒”,從事貿易行業的她報了商務英語課。每周四晚上,她都從公司開車十多分鐘趕到青年夜校上課。“這次夜校課程太火爆了,看到后第一時間在網上報名,結果發現隻剩下4個名額。”薛熒說,下一期要跟朋友組團搶名額。
首期雄安青年夜校開設的10門課程,10月1日網上報名通道一經開放報名,幾乎全部“秒沒”,共有300余人報名搶到了課。
此次青年夜校的教師團隊陣容“豪華”,既有北京高校教師,也有頂尖藝術人才,還有橋牌國家級裁判、優秀運動員等。“雄安青年夜校開設之初,我們就確定了高點定位、世界眼光的工作思路,引入國家級優質資源,讓雄安的年輕人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優質的教育資源。”雄安新區黨群工作部副部長張義霞說,中國宋慶齡青少年科技文化交流中心擁有專業、豐富、優質的教育教學資源,辦學經驗豐富。這些優勢為雄安青年夜校的高起點、高質量開展奠定了基礎。
“白天上班,晚上學藝”,青年有了生活新節奏
“青年夜校”不僅是一個為年輕人提供新知識、新技能的平台,也是一個集娛樂、社交、文化交流為一體的多元空間,可以幫助青年在工作之余擁有新追求。
24歲的何海強來到雄安工作已經有一年時間,現在完全適應了這裡的工作節奏,但下班后的時間一直沒有計劃和安排。這次報名雄安青年夜校的橋牌課,讓他的業余生活變得豐富多彩起來。
“這是我第一次接觸橋牌,希望通過課程學習提升反應力和記憶力,這有助於做好白天的工作。”何海強說。
夜校不僅提供學習機會,還成為許多年輕人舒緩壓力的社交場所。32歲的薛熒對語言學習有著濃厚的興趣,因為從事貿易行業,她有很多與國外客戶交流的機會,因此迫切需要提高英語口語水平。青年夜校的商務英語課程對她來說無疑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英語口語的練習需要對話氛圍,跟夜校裡的老師、同學多交流,在提高英語聽讀水平的同時,還能結識新朋友。”薛熒說,在這裡,她找到了“學習搭子”,沒准以后還能成為“飯搭子”。
張義霞表示,青年夜校的課程設置以文化生活、技能提升、身心健康等多樣化需求為導向。新區年輕人在這裡接觸到不同的文化藝術形式,拓寬視野的同時,通過互動式教學與小組活動還可以增強團隊合作能力、培養溝通技巧。
“雄安新區正在大力推進青年發展型城市建設,讓雄安對青年更友好,青年在雄安才能更有為。”張義霞表示,新一代青年人在追求事業的同時,也非常注重生活品質。因此,希望通過開辦青年夜校讓“放下行囊、追求夢想”的年輕人感受到這座城市的溫度,增強對“未來之城”的文化認同。
青年與城市在“雙向奔赴”中一同成長
年輕人搶著上夜校,從一個側面體現著青年與城市正在“雙向奔赴”中一同成長。
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在白天繁忙的工作之余,不再滿足於簡單的娛樂活動,而是尋求更多機會進行持續學習和自我提升。青年夜校的開設,為他們開辟了一個學習新渠道。
“青年夜校不僅能傳授知識,還能對青年進行潤物細無聲的精神滋養。讓青年人通過持續學習,不斷提升自己,繼而養成終生學習的習慣,不斷獲得成長的力量。”張義霞說。在夜校,青年不僅可以不斷吸取新知識,也可以通過學習增強社會責任感,為新區未來的發展積蓄力量。
張義霞表示,繼首期雄安青年夜校火爆開班后,未來將繼續增加不同門類的新課程,為雄安新區青年帶來更多選擇。同時,希望新區級青年夜校發揮帶動引領作用,促進雄安新區各級分層、分類學習綜合交流平台的普及。
當下,“走,到夜校上課去”已經成為雄安青年新的流行語。
10月16日,容東片區悅容社區第三季“青年夜校”國風主題系列課程已開始報名,容西片區飛泉社區青年夜校於10月14日開課,安新縣也開設了青年夜校。越來越多青年夜校來到年輕人身邊,為熱愛學習、追求美好的青年搭建起交流與自我提升的平台。(記者郝金鈺)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