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一種方式打開歷史
在雄安新區南陽遺址附近,預留了一大片空地,未來這片區域將建起南陽遺址考古公園。當考古遺址變身公園,大眾有機會換一種方式打開歷史。
近年來,“文博熱”帶火了博物館和考古學,也讓考古遺址走進大眾視野。作為河北古文化遺存最密集的區域之一,雄安新區的文物數量多、埋藏深且年代跨度大。依托考古工作的開展,一處處文化遺存穿越長長的時空,帶著厚重的歷史氣息呈現在大眾面前。這部書寫在土地上的“歷史教科書”,該怎樣翻閱?又該如何保護?建設遺址考古公園是一個優選答案。
南陽遺址是雄安分布面積最大、文化內涵最豐富的一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考古調查發現,以南陽遺址、晾馬台遺址為核心,規模宏大的“大南陽遺址群”,自龍山時代延續至宋金時期,其中晾馬台遺址考古勘察發現龍山、晚商和西周時期文化遺存,填補了雄安西周時期考古的空白,完善了白洋澱區域先秦時期考古學時空框架體系。如此龐大的一處遺址群,是雄安看得見的文脈。在保護的基礎上,激活中華文明永續發展的內生動力,也是做好遺址保護和展示工作的應有之義。選擇規劃建設遺址考古公園,相當於在千年歷史與現代生活之間搭起一座橋梁,可以為公眾打開感受遺址文化內涵、理解文物保護意義、達成文物保護共識的新窗口。
參與感,讓公眾從好奇中來,到敬畏中去。在今年6月雄安新區文物保護與考古工作站內舉辦的一場文物修復體驗活動中,20多名來自容城縣啟泰學校的初一學生動手將一堆碎陶片修復為完整的唐代風格仕女陶俑。不少學生邊體驗修復,邊詢問工作人員相關歷史問題。“唐代的容城人穿什麼款式的服裝?”“當時的人平均身高有多高?”“那時,這裡是城市還是村庄?”真正參與到歷史的重現中,讓他們明白了歷史並非遙不可及的過去,而是與當下緊密相連的現實。
考古成果融入生活、走到公眾身邊,方能揭開考古的神秘面紗,讓大眾弄清考古是什麼、考古在干什麼。近年來,依托前期考古成果,南陽遺址現場開展了多次公眾考古講座、體驗式活動。專業考古工作者向公眾介紹考古基本知識與新發現,帶領大家參觀雄安考古發掘出土的珍貴文物,組織雄安新區中小學師生了解野外考古發掘工作方法、內容。通過一項項創意活動,南陽遺址有了更多的“打開方式”。這些全新的方式不斷刷新公眾對考古學和文物事業的認知,讓大家感受雄安歷史文化的燦爛輝煌,感知文物和文化遺產蘊含的精神價值,進而更加敬畏文化、敬畏歷史,自覺增強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考古與大眾的距離越近,文化自信的根基越深厚。期待南陽遺址考古公園未來為大眾提供更多打開歷史的新方式,讓雄安大地上的文化遺產照亮前行的道路。(曹錚)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