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人民雄安網

綠色交響 大美畫卷

2025年03月10日09:53 | 來源:河北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綠色交響 大美畫卷

  春涌燕趙,萬物競發。

  從塞罕壩林海的鬆濤起伏,到白洋澱碧波之上的翩翩鳥影﹔從太行山麓的礦山披綠,到渤海之濱的零碳園區……一幅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畫卷,正在河北大地徐徐鋪展。

  執生態之筆,描畫美麗山河。河北在降碳減污擴綠增長的“綠色交響”中,繪就天藍地綠水秀的“大美畫卷”。

  藍天保衛戰,讓“天空藍”成生活標配。

  石家庄市民王女士的手機相冊裡,存著兩張對比照:一張是2013年天空灰蒙蒙的景象,另一張是2025年碧空如洗的春日公園。從頭頂霧霾到藍天相伴,曾經的“奢侈品”變成“常見品”。

  成績單印証著這份“藍天獲得感”。2022年所有設區市空氣質量綜合指數第一次全部退出全國168個重點城市排名后十位,2023年、2024年這個成果進一步鞏固。

  這背后是壯士斷腕的轉型——

  55家在產鋼鐵企業全面創A。河鋼集團氫冶金技術實現近零碳排放,每年減碳量相當於塞罕壩機械林場一年的固碳量。

  2.8萬輛新能源重型貨車馳騁燕趙,保有量位居全國第一。“公轉鐵”取得明顯成效。

  不僅藍天白雲,清水綠岸也成為尋常風景。

  在白洋澱,水質穩定保持地表水Ⅲ類,青頭潛鴨悠然游弋於荷塘之間,“華北明珠”再現昔日“荷塘葦海、鳥類天堂”的勝景。

  在衡水湖,退耕還濕、生態補水,白鷺與灰鶴共舞,湖水如鏡映照出生態修復的奇跡。

  河湖治理的河北模式,正從單一治水轉向系統修復。

  京杭大運河全線貫通,永定河連續兩年全年有水,191條(個)“幸福河湖”串聯起人水共生的詩意畫卷,邢台百泉、狗頭泉的穩定復涌讓“太行泉城”重現生機……

  2024年,全省地表水國考斷面水質優良比例保持80%以上,新增1條(個)美麗河湖和3個美麗海灣﹔壓減地下水開採量1.77億立方米﹔深入推進生態修復工程,曾經干涸的泉眼,重新涌出清流。

  山河織錦,筑牢京津冀生態屏障。

  塞罕壩,這片曾“飛鳥無棲樹”的荒原,如今森林覆蓋率達82%。2024年是塞罕壩機械林場“二次創業”的第一年。林場採用混交造林模式,闊葉樹與針葉樹交織,推進營造多樹種多層次的近自然生態系統。

  生態修復的“針腳”密布燕趙大地。

  承德實施北方防沙帶工程,去年修復退化草地26.8萬畝,治理水土流失595平方公裡。張家口建設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沙化土地面積連續4個監測周期縮減,重度以上沙化土地基本消失,從沙塵暴加強區變身阻滯區。

  作為京津冀生態屏障的核心,河北以“三北”工程攻堅戰為牽引,2024年交出亮眼治沙答卷:完成營造林638萬畝,退化草原修復治理113萬畝,超額完成年度目標。

  這背后是機制和技術的不斷創新。

  簽發3個省級總林長令,推動國土綠化、森林草原災害防控、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

  推廣“以水定綠”“喬灌草立體配置”,大幅提高造林成活率。

  實施渾善達克沙地殲滅戰,流動沙丘被鎖入草方格,光伏治沙模式讓“藍板板”下長出綠產業。

  萬物共生,譜寫生物多樣性協奏曲。

  滄州南大港候鳥棲息地,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河北首張世界級“生態名片”﹔小五台山發現500余株瀕危紫點杓蘭﹔衡水湖再現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卷羽鵜鶘﹔駝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華北豹頻頻現身﹔遼河源發現瀕危物種輪葉貝母……

  這些“生態貴客”的駐足,是河北綠色生態“家底”日益豐厚的生動注腳。

  破繭蝶變,奏響綠色發展轉型強音。

  承德探索跨區域碳匯交易,打造國家首批碳達峰試點城市,讓葉子變票子、青山成金山﹔保定建設全國碳中和產業之都,發展氫能、儲能等七大綠色產業﹔張家口可再生能源示范區領跑全國,綠電源源不斷輸往北京等地……

  加快綠色低碳發展,河北能源結構“風光蝶變”。去年全省抽水蓄能規劃建設總規模全國第一,可再生能源裝機規模超過電力總裝機的6成,綠色能源成為發展的新動力。

  站在“雙碳”目標的關鍵節點,河北正在奔赴綠色未來。

  塞罕壩的混交林計劃、白洋澱的智慧監測系統、雄安新區的“海綿城市”設計……科技賦能下,生態治理邁向精細化、智能化。

  到2025年底,新增60條(個)以上幸福河湖﹔到2026年,塞罕壩森林覆蓋率將達84%﹔工業領域二氧化碳排放在2030年前達峰……堅實步伐中,燕趙兒女正奮力續寫新時代的“綠色傳奇”。(記者姜艷)

(責編:林福盛、方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