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人民雄安網

人民網評:今日雄安,一湖碧水映照生態答卷

——雄安八周年系列評論③

孟 哲
2025年03月27日09:20 | 來源:人民雄安網
小字號

雄安新區設立8年來,白洋澱以潤物無聲的生態變革,重繪“華北明珠”碧水畫卷,為雄安新區千年大計筑牢綠色基底。

雄安新區設立前,這片水域曾數次經歷嚴重缺水甚至“干澱”危機,流域內各種點源、面源污染不斷增加。雄安新區設立后,白洋澱開啟了一場“刮骨療毒”式的生態革命。如今,曾因缺水褪成“干澱”的傷痕,已被百澱連通的水網撫平﹔工業廢水直排的暗瘡,已被先后四期清淤工程治愈。

當7米水位線托起千頃碧波,消失許久的土著魚類逐漸恢復生機,全球極危物種青頭潛鴨在此繁衍,一度被認為在中國絕跡的彩鹮組團現身……重煥生機的白洋澱,正將生態優勢轉化為村民們可感可及的民生福祉。

如今的白洋澱,生態環境日新月異。III類水質持續四年穩定達標﹔野生魚類從27種恢復至48種﹔劃定9個鳥類棲息地,新建2個生態鳥島﹔野生鳥類達到295種,較新區設立前增加了89種……這些數字背后,是百澱連通水網構筑的生態屏障,是74.22平方公裡退耕還澱的魄力,是1800名志願者與萬千村民組成的“護鳥長城”,更是彰顯了雄安新區在白洋澱生態治理上的堅定決心與務實行動。

白洋澱生態修復治理,始終是雄安新區規劃建設的重要內容。從《河北雄安新區規劃綱要》的頂層設計,到《白洋澱生態環境治理和保護規劃》的專項部署﹔從河北省和雄安新區分別成立白洋澱生態修復保護領導小組,到建立省市縣三級執法體系、公檢法和生態環境等多部門協調聯動,通過政策統籌與法治協同的雙驅動,形成全鏈條生態保護網絡。此外,通過“走遍雄安”“愛鳥、愛澱、愛秀林”等主題活動,推動生態保護從政府行動轉化為全民自覺。這種多元共治模式,使白洋澱生態修復從階段性攻堅邁向常態化治理,在長效保障機制中煥發出可持續生命力。

白洋澱的治理成效,正在重塑澱區百姓的生產生活方式。昔日村民們為生計發愁,如今以生態為傲﹔曾經靠天吃飯的焦慮,如今被數鳥護鳥的充實日常取代。越來越多的村民們端起“生態碗”,吃上“旅游飯”,掙上“旅游錢”,走上致富路。蘆葦畫工坊裡飛出文創經濟新羽翼,觀鳥民宿中奏響生態旅游協奏曲,不僅讓澱區村民們腰包漸鼓,更讓“華北明珠”重煥光彩的生態價值轉化之路越走越寬。

雄安新區以實踐印証:生態保護與發展同頻共振,既能讓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更能成為滋養百姓的永續福祉。當“城澱相依、共生共融”的優美畫卷徐徐展開,不僅樹立了生態文明建設的鮮活樣本,更兌現了千年大計落子之際的民生承諾。

相關鏈接:

人民網評:今日雄安,在京津冀大地上拔節生長

人民網評:今日雄安,“上下樓”就是“上下游”

(責編:方童、付兆颯)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