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探照灯 生命的多棱镜
从现实到回忆,从风景到人事,从辽阔到微茫,散文以其宽广的文体包容度囊括天下,这在2024年河北散文作品中得以体现。更加理性的题材选择和文体意识、温润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表达,或可视作年度创作的总体性特征。这既是散文文体的收获,更是人民生活和时代精神的审美结晶。
与往年相比,2024年河北散文继续保持了繁荣和丰收。更加理性的题材选择和文体意识、温润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表达,或可视作年度创作的总体性特征。这既是散文文体的收获,更是人民生活和时代精神的审美结晶。特别是多元化题材所呈现的现实生活面貌,折射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人们的生存状态和精神面貌。散文内容与作者的个人生活密切相关,丰富多样的作品既是燕赵大地时代生活的探照灯,也是个体生命的多棱镜。
从写作者论,郁葱、刘江滨、宁雨、冯小军、刘萌萌、绿窗、刘云芳、四四、王继颖、路军等一批散文家不断在这片园地里深耕,年度内有着出色表现。他们与《长城》《当代人》《散文百家》《河北日报·布谷》等散文平台一道,共同为中国当代散文贡献着河北力量。
“过去”的回忆与想象
“过去”向来是河北散文重要的取材空间和表现内容。但“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无论是呈现曾经在场的个体记忆,还是对遥远时代的追问和想象,历史只是当代人寓托心灵的场域,是以当下视角展开的个人想象。在多篇与历史和传统生活有关的作品中,呈现的仍然是散文的当代性,那些历史遗存的现实模样和传递着温热体温的私人情感,重申着审美的跨时空性。
郁葱《厚土苍茫》(《光明日报》2024年2月19日)打捞记忆,以回故乡陪爷爷过春节为主线,串起对故乡生活的回忆,宛若一曲悠扬婉转的乡土谣曲,古朴的村落仿佛时光的低语,热情的乡亲如同岁月的暖阳,童年的记忆化作一串串璀璨的珍珠,满溢着对那片厚土的深情眷恋。文章不仅是一次心灵的归乡之旅,更是一场关于时间与爱的深沉对话。刘江滨《眉山探东坡》(《中国艺术报》2024年6月7日)追寻历史,探访苏东坡故里,描绘眉山的风土人情,还原历史人物的成长环境。不仅追溯苏氏家族的历史渊源,还通过三苏祠的实地考察,再现苏轼的童年生活及其对后世的影响。眉山的文化底蕴与东坡先生的文学和人格魅力互相成就、交相辉映,对地与人的深挚情感洋溢其中。同样是写苏轼,路军《天高云就岭》(《延安文学》2024年第5期)以对苏轼科举过程的回顾与思考,记述苏轼与梅尧臣的师生情谊,古代士人间惺惺相惜、互相扶掖的君子人格和优良传统伏埋其中,也隐含着对持续完善人才选拔机制的期待。
绿窗《草木归其泽》(《民族文学》2024年第8期)和心盈《祷神记》(《散文百家》2024年第3期)均采取了以个人经历切入传统乡村文化生活的写法。前者通过描绘二舅母的病危与归乡经历,表现人们对故土的深厚情感和对生命归宿的探寻。对婚礼、祭祖仪式等文化符号的讲述,展现了满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传承价值;也借对自然草木的观察,表达对生命本质和自然规律的敬畏之情。后者走入记忆的密道,对奶奶祷告场景的回忆辅以自我的反思,揭示出传统文化对精神世界的影响和塑造之力。作者对现代生活的观察和对信仰与理性的追问,自带一种价值立场。
生活在白洋淀边的王广乐近年创作丰收,散文集《淀边书》(中国画报出版社2024年8月出版)聚焦身边的地理风物和人事浮沉,梳理故乡大地上存在与消失的事物,在雄安新区建设的宏大背景中留下了独特的乡愁体验。他的《木船轶事》(《长城》2024年第5期)充满深情与怀旧气息,以细腻的笔触将读者带入一个关于传统技艺与岁月流转的世界。冯小军《白薯饭散记》(《散文选刊·下旬刊》2024年第11期)虽然回忆20世纪饥馑岁月中的生活点滴,但传递出的是面对困境时的乐观与坚韧,让人在品味食物的同时感受到岁月的厚重与人性的温暖。刘云芳《移山记》(《四川文学》2024年第5期)回忆先祖的迁徙历程、家族在深山中的生活情状以及后来的进城经历,反映时代变迁和社会进步,在对家族成员性格与命运的描绘中呈现出人性的复杂。
风景作为“地方”
记录游历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是散文作品中数量极大的一类。特别是随着交通建设的快速发展,行旅变得容易和频繁,人们的视野不断被打开。地理学家段义孚认为,空间和地方是生活世界的基本组成部分,空间代表着自由,地方意味着安全和温暖。此类题材作品映射着将风景与地方不断互换的复杂心理。
刘江滨《采一缕天山的云》(《中国艺术报》2024年9月9日)描绘天山脚下巴音布鲁克草原的风光与人文,充满了对自然和生命的敬畏。对牧民和牧业公司的访问将欣赏风景转向关注人,文中还追溯土尔扈特部东归的历史,以深沉的爱与敬仰致敬祖国辽阔的西北大地。王继颖《行路三味》(《南方文学》2024年第1期)通过对陌生路途的探索与发现、与不同人的交往互动以及对自然风光的赞美,阐说行路的乐趣与意义;以对人生旅程的思考和对写作灵感的激发,袒露对生命的理解。她的短章《一缕缕声音的和风》(《人民日报》2024年11月20日)在记忆与现实的交织中借助对声音与和风的隐喻运用,表达对昆明这座城市的美好回忆。写城市的还有姚勇《城在江中生》(《中国旅游报》2024年6月18日)、郝军《江城美如画》(中国作家网2024年11月28日)等。孙庆丰《米脂,爱情的圣地》(《散文百家》2024年第6期)在犹如散文诗的形式中铺展唯美的叙述,回忆米脂姑娘的美丽传说以及窑洞所承载的爱情故事。周树华《旅居告庄西双景散记》(《唐山文学》2024年第7期)描述了作者前往告庄西双景的旅居生活,充满人文关怀和生活气息。
在广义的地方书写中,燕赵大地上的风景是历年河北散文中从未缺失的内容。与他者视角不同,河北人写河北自有一番体会和感悟。刘萌萌《碣石山下的小城》(《人民日报》2024年4月1日)以个人经历对比不同年代的风貌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反映秦皇岛市昌黎县的发展变迁;对碣石山、古塔寺街等文化地标的审美诠释,表达对家乡历史文化的自豪,鲜明的个人视角和主体印记令人印象深刻。李霁《与海为邻》(《人民日报》2024年7月29日)以在北戴河的居住经历为背景,通过回忆与父亲钓鱼、探访老房子等细节传递亲情,感怀岁月,展示北戴河的风光之美。史文民《寻梦程家沟长城》(《河北日报》2024年6月21日)是作者亲身游历与感受的记录,通过对长城风貌和周边环境的描绘,彰显长城在中国人情感世界里的地位和影响,借长城保护员之口表达对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风景不只在广袤旷野,果壳之内也可以是一个浩瀚的宇宙。2024年河北散文创作中涌现出一批以花草树木为书写对象的篇章,它们通常采用描摹细节、以小见大、借物寓情等手法,仿若是以文学笔法、唯美风格写就的植物志。绿窗《忽然花杂草长时》(《当代人》2024年第12期)审视自然界中花木与杂草的共生关系,对比两者之间的不同命运,呼吁关注自然生态平衡。路军《草木微情》(《湘江文艺》2024年第4期)在小野菊花、秋英花、白蘑菇等自然之物身上看到生命的坚韧,表达对自然的敬畏和珍惜之情。齐未儿《有刺一族》(《雪莲》2024年第5期)详细记录了苍耳、刺菜、鬼针草等有刺植物的形态特征与生长习性,注意到它们与人类的关系,视角独特。相关主题的还有祁筱慈《芦花长满翅膀》(《美文》2024年第8期)、石玉珍《去看一棵树》(《中国绿色时报》2024年4月3日)等作品。
用温暖烛照生命
一些作品以人和社会生活为主要观察和思考对象,抒写个体在生活中的人生际遇和生命况味,以良善之心关怀天下苍生,对饱经沧桑的生命施以温暖的烛照,凸显了散文的精神价值。
对身体与精神病痛的书写折射世情、饱含亲情。讫情尽意的饱满情感是四四散文的独特风格,她的《江山客与无名氏》(《广西文学》2024年第11期)以对江山客母子流浪生活的描绘以及无名氏精神疾病的困境呈现,在记录其不幸遭遇和顽强生命力的同时,反映弱势人群的生存状态与困境。作者由此展开对自己内心世界的剖析,传递出对人性、正义和关爱的深刻理解。她的另一篇作品《疼痛,以及荒谬》(《厦门文学》2024年第6期)则以自己和父母亲身经历的病痛为切入点,感悟亲情、生命与存在的特殊内涵。刘云芳《酿蜜者》(《当代人》2024年第4期)将叙事焦点对准医院病房,通过不同病人和家属的生活片段,展现了人间百态和生命的韧性。以酿蜜为隐喻,寓托着人们在困境中依然能够创造出甜蜜与希望。同样写医院生活,刘亚荣有过从医的经历,她的《谷雨之雨》(《胶东文学》2024年第3期)以谷雨时节的乡村为背景,通过个人的亲身经历和见闻,书写乡村医生的生活状态与医患关系。乡村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映照着乡村医疗条件的简陋和医生的辛勤付出,乡村医生的敬业精神和高尚医德跃然纸上。耿凤在《蓝色火焰》(《雨花》2024年第3期)里记录下了重病父亲的生活片段,生病、治疗的过程被亲情的温暖所支撑,文章情感真挚,细节描写生动,作者内心的焦虑无助和对父爱的不舍溢满心田。
为日常生活和人生经历赋予崇高意义,万花筒般生活场景的价值得以确认。散文集《十里花廊》(中国言实出版社2024年3月出版)汇集了宁雨近几年描绘乡土变迁与都市生活的佳作,“去集祥村”“落在信笺上的雪”“美的故事”“集祥风物”四辑各有视角,既忠实记录新时代乡土生活和都市生活的巨大变化,也表现对时代的深刻洞察和生命的细腻触感,凸显着文本的当下意义。宁雨的散文在冷静的观察和缜密的思辨之间透着文学的野心与精神的合一,文字鲜活且充满质感,带给读者微风拂面的惬意与安然。陆旭辉《她们》(《散文百家》2024年第7期)展现女性在不同生活阶段的奋斗和转变,三位女性形象分别代表着坚韧、关怀和专业精神。对每个人物经历的叙述都充满了深情,是一幅描绘普通人生活状态和情感世界的精妙画卷,作者以此向平凡而深刻的人生致敬。唐小米《筑家》(《人民日报》2024年10月21日)以家庭自建住房的过程串起情节,既以父母的艰辛付出展现家庭的温暖和亲情的力量,也表达了作者对时代变迁与社会进步的感悟。文章语言平实却不减感染力。陈赫《铠甲之光》(《民族文汇》2024年第5期)巧妙地将个人成长与家国情怀融为一体,表现军人的坚韧与奉献,“铠甲”具有象征意义。戎飞《小乖成长记》(《散文百家》2024年第10期)是一篇亲情散文,以女儿的成长经历为主线,情真意切,读来有浓浓的暖意。韩冬红《炉前》(《北方文学》2024年第6期)以围炉为纽带串联起回忆,在思绪中传达积极向上、珍惜当下的人生态度。羽子令《咖啡记》(《唐山文学》2024年第1期)将咖啡作为生活和友情的媒介,对咖啡的品味实际上潜藏着对人生的品评。殷凤君《唱享生活》(中国作家网2024年6月23日)描写音乐对生活的影响和改变,表现作者对艺术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从现实到回忆,从风景到人事,从辽阔到微茫,散文以其宽广的文体包容度囊括天下,这在2024年河北散文作品中得以体现。毋庸讳言,一些作品也有需要提升之处,例如不断重复自己或他人、描摹客观大于呈现自我、统一性的思想观念遮蔽个性表达等。散文贵在“散”,散最重要的内涵是自由。无论文体的结构性规范还是审美表达范式,或者思想与情感的流向,将主体化的“人”从各种窠臼和牢笼中解放出来,才是散文应有的精神和美学追求。至于是否能够做到这一点,还要靠写作者自我修炼与提升。(桫椤)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