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老年人能有一個幸福美滿的晚年”系列報道①
幸福就在“養老小食堂”
——灤南縣“四個一點”模式建設公益養老小食堂的調查
編者按 老有所養、老有所依、老有所為、老有所樂,是每個家庭的牽挂和期望。習近平總書記在承德考察時強調,滿足老年人多方面需求,讓老年人能有一個幸福美滿的晚年,是各級黨委和政府的重要責任。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為我們進一步做好養老工作,有效應對人口老齡化指明了方向。
近年來,河北省高度重視養老事業和養老產業發展,在居家社區嵌入式養老、醫養結合養老、老年助餐服務等方面探索出一批切實可行的經驗、路徑。近日,河北日報組織記者深入城市社區、農村街巷,對這些模式做法進行調研走訪。今起推出“讓老年人能有一個幸福美滿的晚年”系列報道,以進一步推動各地各部門扎實推進養老事業和養老產業協同發展,不斷提高保障改善民生工作成效,確保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在河北城鄉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灤南縣胡各庄鎮西胡各庄村養老小食堂裡,幾名老人正在領取可口的午飯。 通訊員張永新攝
早餐:大米粥、大餅、雞蛋炒咸菜﹔午餐:素餡包子、冬瓜丸子湯﹔晚餐:打鹵面——這是唐山市灤南縣胡各庄鎮西胡各庄村養老小食堂9月7日這一天的食譜。而按照這樣的標准吃一天飯,明碼標價8元,老人實際掏5元。
“開辦公益性養老食堂,就是要從老人吃飯問題入手解決農村社會養老問題。”灤南縣民政局副局長華春告訴記者,該縣自2019年11月起,按照政府補一點、個人出一點、社會捐助一點、志願者奉獻一點“四個一點”模式,積極探索農村社會化養老新路子,目前全縣有16個鄉鎮和1個街道辦起了30家農村居家養老小食堂,為75周歲以上的老人、低保戶、特困供養戶、貧困邊緣戶和殘疾人提供餐飲制作和專送服務,解決了1500多名老人的吃飯問題。
既要吃得好,又要掏錢少,資金怎麼補?人力物力怎麼解決?帶著這些問題,9月7日,記者來到率先建立起全省第一家公益養老小食堂的胡各庄鎮西胡各庄村蹲點調研。
“小食堂”飯菜暖胃更暖心
臨近中午時分,西胡各庄村居家養老服務中心門前陸續有老年人前來。
“每天就盼著飯點兒,大伙兒聚在一塊兒吃著熱乎飯,胃裡舒坦,心裡更舒坦。”村民吳國環老人今年76歲,一年前開始到村養老食堂吃飯。他告訴記者,由於子女都在外工作,家裡隻有自己和老伴。“上了年紀不愛動了,做飯尤其‘偷懶’,有時做一鍋飯能吃一個禮拜,天天吃剩飯。”
2019年11月,村裡辦起了養老小食堂,75周歲以上的老人都能來“吃食堂”,這讓吳國環老人好生羨慕。去年過完75歲生日沒倆月,吳國環老人便加入了“吃食堂”的行列。
“現在農村家家戶戶生活都過得去,老人們最大的問題不是‘吃不起飯’而是有錢也‘吃不上飯’。”說起村裡辦公益養老小食堂的起因,西胡各庄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郝榮剛說,是農村空巢老人的生活現狀讓自己備受觸動。“多數農村家庭本來就不怎麼在一日三餐上下功夫,而那些子女不在身邊的老人們,由於行動不便,更是冷鍋冷灶頓頓湊合。”
正是基於解決農村老人“不愁吃”的問題,西胡各庄村於2019年3月自籌資金啟動了以公益養老小食堂為核心的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建設。
建設啟動前,郝榮剛和村干部們專門做了一次“民意抽樣調查”,結果顯示,29位接受調查的75歲以上老人中,有25位願意接受公益養老小食堂這種居家養老服務模式。
而關於收費問題,西胡各庄村則在縣民政部門的指導下進行了反復論証。
按照每日收費8元(早晚各1.5元、中午5元)標准,縣裡算了一筆賬:農村低保戶每人每年有5736元補貼,農村特困分散供養老人每人每年有8040元補貼,殘疾人每月有66元生活補貼和60元的護理補貼,60歲以上的老人每月都有100元以上的養老金。最終得出的結論,凡是就餐人員基本都有政府提供的基本生活補貼,再加上土地收入,每人每日拿出8元錢是沒有問題的。
當年10月,總面積778平方米的服務中心竣工﹔11月,小食堂投入運營。
“幸運的是,建設過程中我們趕上了好政策。”郝榮剛告訴記者,對於新建的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省民政部門按照每平方米1000元的標准給予補貼,確保了中心的順利建設和良好運營。
“全鏈條”志願服務
9月7日一大早,家住灤南縣城的郝英蓮便起身趕往老家西胡各庄村——作為養老小食堂的志願服務人員,她平均每半月回老家參與一次志願服務。
“十幾年前就搬縣城了,前年聽說老家辦了小食堂需要有人做飯,就報了名。”說起自己的志願行動,51歲的郝英蓮隻有一個解釋,“誰都有老的那天。”
而小食堂灶上掌勺的郝俊軍則是名副其實的“大廚”。身為二級廚師,他放著每天三五百元的高薪不賺,一心一意為村裡的老人安排一日三餐。65歲的郝俊軍早年開過飯店,他說,早年靠手藝賺錢心裡高興,如今靠手藝為村裡老人服務心裡更暢快。
中午11點剛過,地震截癱傷員郝春豐就在家中吃上了志願者郝榮亭送來的熱乎飯菜。他感慨地告訴記者,自從受傷截癱,一直由老母親照顧自己的生活,母親去世后,吃飯成了最大的問題。“聽說村裡辦了小食堂,可我坐著輪椅進出不方便,沒想到從第一天起每天一日三餐有人送上門,這待遇真是做夢都不敢想啊!”
有人不止一次問過郝榮剛同一個問題,你們的志願者真的是一分錢報酬沒有嗎?每一次郝榮剛都拍著胸脯回答——所有志願者分文不取!
郝榮剛記得,小食堂開辦前夕,他通過村裡大喇叭和手機微信群發布了志願者招募信息,不到半天時間就有130多人報名。
“現在僅我們本村志願者就有131人,分為餐飲組、送餐和衛生組、蔬菜種植管理組,輪流上崗,各司其職,‘全鏈條’提供志願服務。”郝榮剛介紹說,正是志願者的無私奉獻,有效解決了社會養老服務人力資源匱乏這一普遍難題。“我們小食堂人力成本為零,而志願者們的愛心是我們最貴重的‘成本’。”
建立長效機制
作為全省第一個“吃螃蟹”的人,灤南縣推廣西胡各庄村公益養老小食堂模式也面臨一些“不同聲音”——
“一天8塊錢是不貴,可農村老人普遍節儉,有人願意花這個錢嗎?一旦來吃飯的老人不多,餐飲服務能否維持下去?”
“俗話說,人過80不留飯,老人來吃飯的路上摔了怎麼辦?吃飯噎著卡著怎麼辦?”……
“關於收費標准,我們在運行‘四個一點’模式之初,就結合西胡各庄村及全縣農村人均收入標准,充分考慮了就餐人員的經濟承受能力。”華春告訴記者,為使“政府補一點”真正起到引導和推動作用,讓公益化養老惠及更多農村老人,縣裡專門發了通知,除對開辦養老小食堂的村給予2萬-3萬元的啟動資金,還按照村規模發放3萬-5萬元不等的財政補貼。
與此同時,社會愛心人士為養老小食堂捐助款物已成常態。
“有菜的送菜,有糧的送糧,有的直接放到食堂門口,根本不留姓名。”郝榮剛告訴記者,根據“政府補一點,社會捐助一點”政策,目前西胡各庄村在公益養老食堂就餐的老人,每人可獲得每天1元錢財政補貼和每天2元錢社會捐助補貼,個人負擔部分僅為5元。
“我們還為每一位就餐老人和志願者購買了人身意外傷害保險﹔就餐時間村醫全程在崗,隨時應對特殊情況、緊急狀況。”郝榮剛說,如今,隨著養老小食堂的推廣普及,政府相關部門的監管服務也越來越到位。食藥監、消防、應急管理等部門定期上門指導,及時排除餐飲衛生、消防安全等隱患。
據介紹,下一步,灤南縣還將持續出台加強農村養老小食堂推廣的政策辦法,進一步明確創建標准﹔積極完善多元化資金籌措機制,減輕農村養老小食堂創建壓力和經營成本,力促這項公益性農村養老工程落地生根。(湯潤清、王育民)
微信
微博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