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智能內設,全自動無人駕駛,智慧人臉識別……9月27日,由中車唐山公司研制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新型都市快軌列車下線。
“列車應用5G技術,實現列車間的虛擬編組、靈活混跑,內部通過紅外線成像、大數據分析技術等,滿足人們對便捷出行的新期待。”項目總設計師王志偉說。
曾因鋼鐵、煤炭而興的重工業城市河北唐山,如今在高端裝備制造等新興產業領域跑出了加速度、跨上了新台階。這是近年來河北推動綠色轉型、實現高質量發展的一個縮影。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考察河北。今年8月23日至2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北承德考察時強調,要全面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完整、准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弘揚塞罕壩精神,切實抓好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各項工作,更好統籌發展和安全,推動高質量發展,努力完成全年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任務,實現“十四五”良好開局。
牢記囑托,砥礪奮進。“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河北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黨中央決策部署,堅定不移去產能、促轉型、優生態、惠民生,全面提升創新發展、綠色發展、高質量發展水平,奮力書寫新時代全面建設經濟強省、美麗河北的新答卷。”河北省委主要負責同志說。
轉型升級,培育發展新動能
在河北鋼鐵集團石家庄鋼鐵公司新廠區,兩座雙豎井廢鋼預熱型直流電弧爐引人注目。投用后,石家庄鋼鐵公司由過去使用焦炭、礦石的長流程工藝,轉型為用廢鋼和電力直接煉鋼的短流程。“流程優化后污染物減排70%以上,鋼渣等廢棄物100%綜合利用。”石家庄鋼鐵公司發展規劃部部長楊進航說。
全封閉廊道、無人化料場、無人天車倉儲區……在河北鋼鐵集團唐山鋼鐵公司樂亭經濟開發區的新鋼廠,新設備、新技術一應俱全。去年9月底才投產的新鋼廠,今年一季度就成功開發耐候耐酸鋼、核電用鋼等28個新產品系列。
長期以來,河北工業發展“一鋼獨大”。去產能特別是去鋼鐵產能,是河北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面對的硬骨頭,也是河北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培育經濟增長新動能的關鍵。
河北自我加壓,將去產能范圍由鋼鐵、煤炭擴大到水泥、平板玻璃等六大行業。目前,六大行業去產能任務全部提前超額完成,鋼鐵產能由峰值時的3.2億噸減至2億噸以內。
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也為裝備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快速發展騰出更大空間。
瑞朗德醫療器械科技公司前身是衡水一家鐵塔企業,后來轉向醫療器械生產。2018年,公司在衡德工業園建設智慧健康科技產業園,包括智能醫療器械科研中心、大數據信息中心等。“我們現在可以生產重症監護室高端病床,還研發出護理床智能操控系統等,獲得專利100余項。”公司員工馬玉水說。
手機,可以像紙張一樣折疊﹔屏幕,可以自由伸縮……在維信諾科技有限公司的展廳內,各類柔性屏產品科技感十足。“未來,柔性屏將會在不同物體表面得到更廣泛的應用。”維信諾品牌中心總經理楊淑娟說。依托河北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示范基地的建設,京南·固安高新區以維信諾、京東方兩大龍頭企業為牽引,集聚上下游企業40余家,成為具備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新型顯示產業集群之一。
今年1月至6月,河北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8.3%,對全省工業增長貢獻率為37.4%,超過鋼鐵行業貢獻率17.8個百分點,成為拉動工業增長的第一引擎。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5%,高新技術產業佔規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達到21%,比去年同期提高1.9個百分點。
“今年河北省大力實施科技領軍企業培育行動,從注重企業數量向培育質量型、實力型、領軍型科技企業轉變。”河北省科技廳有關負責人介紹,河北高新技術企業已發展到9400多家,科技型中小企業總量達8.7萬家。
生態優先,提升綠色新氣質
“繼2017年的聯合國‘地球衛士獎’之后,我們最近又捧回了聯合國‘土地生命獎’!”10月15日,回想起9月底領獎的場景,塞罕壩機械林場場長陳智卿依然心潮澎湃。
多年來,塞罕壩機械林場將茫茫荒原變成百萬畝林海,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一個生動范例。近年來,塞罕壩在深化國有林場改革、推動綠色發展、增強碳匯能力等方面大膽探索,2018年達成首筆造林碳匯交易。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河北積極筑牢京津生態屏障,增進“綠色”福祉。“十三五”期間,全省森林面積由8700萬畝增加到9901萬畝,森林覆蓋率由31%提高到35%。
隨著環境改善,如今到白洋澱“安家”的鳥類越來越多。“白洋澱共記錄有野生鳥類224種,較雄安新區設立前增加了18種。去冬今春還觀測記錄到48隻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鳥類大鴇。”安新縣自然資源局白洋澱濕地保護區管理中心工作人員齊明說。
近年來,雄安新區採取一系列措施管控外源污染,加強內源治理,推進澱區及周邊污染整治。2020年,白洋澱水質達到近10年最好水平,實現“全域Ⅳ類、局部Ⅲ類”目標。
壓能、減煤、治企、控車、增綠,河北統籌推進,著力打贏“藍天保衛戰”“碧水保衛戰”。2020年,全省PM2.5平均濃度較2015年下降40%,環境空氣質量創2013年以來最好水平﹔74個地表水國考斷面優良比例累計提升27個百分點,劣Ⅴ類斷面全部清零。
走進邢台德龍鋼鐵廠區,造型各異的機器人、雕塑、鋼制大象等用煉鋼廢料精心打造的景觀隨處可見,掩映在綠樹芳草間,令人賞心悅目。去年9月,德龍鋼鐵廠區被評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成為國內首家獲得這項稱謂的在產鋼鐵企業。
在廠區道路兩旁,或粗或細的管道有序排列,地表水、循環水、中水等分類流動。“燒結、煉鐵、煉鋼、軋鋼等每項工序都離不開水,提升用水效率和重復利用率,是企業綠色生產的重要措施。”德龍鋼鐵水資源管理科科長王維科介紹,目前,德龍鋼鐵單位產品取水量降至2.01立方米/噸,工業用水重復率提高到98.8%,通過回用中水每年可節約新水330萬立方米。
推進生態治理,積極改變偏煤的能源結構、偏重的產業結構、偏公路的交通運輸結構,河北高質量發展的“綠色氣質”正逐步提升。
數字經濟,創新驅動新引擎
打開手機APP,可以遠程操控家中所有電器開關﹔當房間內PM2.5超標時,空氣淨化設備自動運行……今年9月在石家庄舉辦的2021中國國際數字經濟博覽會,匯集了468家國內外數字經濟領域企業,一批先進科技集中亮相。
近年來,河北大力推進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推進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實施大數據產業創新發展、核心技術突破、智慧交通等20個重點專項行動,加快打造“數字河北”步伐。
在張家口市懷來縣,秦淮數據集團算力園區一期項目主體結構已封頂。項目設計IT容量達57兆瓦,投產后園區將形成超百兆瓦算力。
在廊坊開發區大數據產業園,集雲存儲、雲計算、雲服務等於一體的大數據產業集群加速崛起。“預計2025年底,潤澤國際信息港將全部建成並投入使用,成為全球單體規模最大的數據中心產業園區之一。”潤澤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周超男表示。
目前,河北實現了設區市、雄安新區主城區、北京冬奧會張家口崇禮賽區5G信號的連續覆蓋。2020年,河北省數字經濟規模達1.21萬億元,佔GDP比重達33.4%。今年1月至6月,全省電子信息產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986.9億元,同比增長26%。
產業數字化,促進實體經濟提質增效。河北出台鋼鐵、汽車、石化等領域數字化轉型行動計劃等政策,利用互聯網新技術新應用對傳統產業進行全方位、全角度、全鏈條改造。
在樂亭縣的唐鋼新廠區,軋鋼生產線很少看見人。煉鋼主控室內,操作工通過電腦完成煉鋼、出鋼、濺渣等工序。“我師傅那代人煉鋼憑經驗、靠力氣,穿著防燙工作服在爐前‘揮鐵鍬’﹔我這一代煉鋼工用計算模型標准化操作,在控制室透過玻璃窗‘按電鈕’﹔到了我徒弟這一代,坐在中控室裡‘點點鼠標’就煉鋼。”51歲的全國勞動模范鄭久強說。
“新廠區構建起了全流程一體化的生產管控系統,實現自感知、自決策、自執行、自適應的全智能模式。”生產制造部生產指揮中心主任田偉介紹。
2020年,河北工業互聯網帶動經濟增長指數為73.5,高於全國平均水平﹔企業工業設備上雲率15.94%,居全國第二位。
保障民生,溫暖百姓新生活
走進阜平縣駱駝灣村,“我們過上了好日子”8個大字格外醒目。
青水瓦、木挑梁、小披檐……村內一座座嶄新的民居錯落有致。“以前住的土坯房,夏天怕雨、冬天怕風。現在咱這新房有水有電還有暖氣,大伙兒都住得美著呢!”駱駝灣村黨支部書記顧瑞利說。
發展食用菌和高山林果種植產業、打造民宿旅游新業態……依托好山好水,原先總感嘆“亂石灘上掙錢難”的駱駝灣村村民,如今個個拿租金、薪金、股金。2017年底,駱駝灣村實現整村脫貧出列。2020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5660元,是2012年的16倍。
2020年,河北省現行標准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7746個貧困村全部出列,6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在歷史上首次消除了絕對貧困和區域性整體貧困。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鞏固脫貧成果、助力鄉村振興,河北把脫貧地區特色產業發展納入全省農業高質量發展全局。今年上半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長14.6%,持續高於城鎮居民收入增幅。
“住上這麼好的房子,真暖心!”拿到新房鑰匙,邯鄲市峰峰礦區東泉頭村村民崔振平樂得合不攏嘴。2018年4月,峰峰礦區對包括東泉頭村在內的9個村啟動城中村改造,涉及6000余戶。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讓發展成果更多惠及民生,河北把增進人民福祉、實現共同富裕,作為高質量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車駛入停車場車庫待轉平台,隨智能語音提示拉手剎、熄火、離開平台,再到車庫門口點擊電子屏“人臉識別”,僅用1分10秒,石家庄市民劉先生便在車庫停好了車。今年7月,石家庄民心廣場地下智能立體停車場正式投用。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城市建設處處長王哲說,隨著立體停車設施智能化發展,市民停車、取車的便捷度將大幅提高,今年以來河北已完成21.09萬個城市公共停車位建設。
自2018年起,河北省圍繞農村危房改造、老舊小區改造、冬季清潔取暖、新增停車位、就業創業等群眾急難愁盼問題,連續4年實施20項民生工程。廣袤的燕趙大地上,民生保障網越織越密,溫暖著百姓的新生活。
微信
微博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