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北京市委 北京市人民政府
關於印發《北京市“十四五”時期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規劃》的通知
各區委、區政府,市委各部委辦,市各國家機關,各國有企業,各人民團體,各高等院校:
現將《北京市“十四五”時期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規劃》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
中共北京市委
北京市人民政府
2021年11月3日
北京市“十四五”時期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規劃
目錄
一、把握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新使命
(一)形勢需求
(二)發展基礎
二、開啟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新征程
(一)總體思路
(二)發展原則
(三)發展目標
三、強化戰略科技力量,加速提升創新體系整體效能
(一)構建國家實驗室體系
(二)加速北京懷柔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
(三)持續建設世界一流新型研發機構
(四)充分發揮高水平高校院所基礎研究主力軍作用
(五)積極構建科技領軍企業牽頭的創新聯合體
四、加強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勇擔關鍵核心技術攻堅重任
(一)支持原創性基礎研究
(二)推動重點領域前沿技術引領
(三)突破重點領域關鍵核心技術
(四)推動其他前沿領域布局
(五)適應科學研究范式變革趨勢
五、聚焦“三鏈”融合,加速培育高精尖產業新動能
(一)支撐“雙發動機”產業領先發展
(二)支撐“先進智造”產業創新發展
(三)開展未來產業前瞻布局
(四)推動科技服務業跨越發展
(五)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
(六)構建充滿活力的產業生態
六、構建新技術全域應用場景,支撐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建設
(一)加快打造全球數字經濟標杆城市
(二)提升智慧城市建設水平
(三)強化碳減排碳中和科技創新
(四)構建公共衛生安全科研攻關體系
(五)推動文化與科技融合發展
(六)實施科技冬奧專項計劃
七、優化提升重點區域創新格局,輻射帶動全國高質量發展
(一)加快建設“三城一區”主平台
(二)加快建設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主陣地
(三)推進京津冀協同創新共同體建設
(四)加強對全國創新驅動引領作用
八、激發人才創新活力,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
(一)增強國際化人才吸引力度
(二)加大青年人才等創新型人才培養力度
(三)“破四唯”和“立新標”並舉加快人才評價制度改革
(四)營造良好人才發展環境
九、構建開放創新生態,走出主動融入全球創新網絡新路子
(一)打造具有首都特色的開放創新合作機制
(二)探索符合新形勢新要求的國際合作新路徑
(三)構建高質量的開放創新環境
十、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引領推動支持全面創新的基礎制度建設
(一)把中關村打造成為科技自立自強、高質量發展的引領區
(二)深化政府科技管理改革
(三)充分發揮金融對科技支撐作用
(四)優化惠及創新主體的營商環境
(五)加強科研誠信體系和作風學風建設
十一、保障措施
(一)組織保障
(二)政策保障
(三)條件保障
(四)組織實施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也是北京落實首都城市戰略定位、提高“四個服務”水平、率先探索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關鍵時期。北京作為首都,將胸懷兩個大局,自覺站在“國之大者”高度,堅持首善標准,瞄准國際一流,加快打造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率先建成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為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和建設科技強國提供戰略支撐。
本規劃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北京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和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2021-2035年)、“十四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編制,緊密銜接《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年-2035年)》《“十四五”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戰略行動計劃》,是指導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發展藍圖和行動綱領。
本規劃實施期限為2021至2025年。
一、把握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新使命
(一)形勢需求
從國際看,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創新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應對人類共同挑戰的決定性因素,圍繞科技制高點的競爭空前激烈。科技創新正在進入大科學時代,科技發展呈現出多源爆發、交匯疊加的“浪涌”現象,量子信息、人工智能、生命科學等前沿領域加速突破,科學研究范式發生深刻變革,科研活動的復雜程度大幅提升,國家成為重大科技創新的組織者。科技與產業加速融合,科研、生產、市場轉化過程一體化現象明顯,數字經濟強勢崛起。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廣泛深遠,加劇全球形勢不確定性,更加凸顯搶抓新科技革命先機和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重要性。
從國內看,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保障創新鏈、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科學技術解決方案,更加需要增強創新這個第一動力。
進入新發展階段,黨中央明確了支持北京形成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戰略任務,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打造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新引擎。北京作為全國首個減量發展的城市,創新發展是唯一出路。率先構建新發展格局,需加強“五子”聯動,關鍵要落好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這個“第一子”,在危機中育先機、於變局中開新局,以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融合發展為契機,積極探索首都高質量發展有效路徑。
(二)發展基礎
2014年以來,北京堅持和強化“四個中心”功能建設,全面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取得顯著成效,在《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指數2021》中位列第四,展現出蓄勢待發、奮楫爭先之勢,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率先建成的重要窗口期已開啟。
科技創新綜合實力顯著增強。全市研發經費支出佔地區生產總值比重保持在6%左右,在國際創新城市中名列前位。支持開展數學、物理、生命科學等領域自主探索,基礎研究投入佔比從2014年的12.6%提升至2019年的15.9%。累計獲得國家科技獎項佔全國30%左右。每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是全國平均水平的10倍。科研產出連續三年蟬聯全球科研城市首位。涌現出馬約拉納任意子、新型基因編輯技術、“天機芯”、量子直接通信樣機等一批世界級重大原創成果。
科技創新對北京高質量發展支撐作用顯著增強。發布高精尖產業“10+3”政策,打造新一代信息技術和醫藥健康“雙發動機”。出台促進北京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及“五新”行動方案。發布三批60項重大應用場景,加速前沿技術迭代升級。“十三五”時期技術合同成交額超2.5萬億元,同比增長超80%。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企業總收入較“十二五”末增長80%,對全市經濟增長貢獻率近40%。圍繞人民生命健康,強化科研攻關,在分子靶向藥物、免疫治療藥物等領域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貢獻全國數量最多的源頭創新品種。新冠肺炎疫苗研發始終居於國際第一梯隊,為科技抗疫貢獻“北京力量”。
在創新型國家建設中的地位顯著增強。發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新型舉國體制優勢,舉全市之力籌建國家實驗室。北京懷柔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進入快車道,規劃建設5個大科學裝置和13個交叉研究平台。出台《北京市支持建設世界一流新型研發機構實施辦法(試行)》,設立量子信息、人工智能等一批前沿領域新型研發機構,持續探索新體制新機制,形成一批引領原始創新的戰略科技力量。“十三五”期間在京單位牽頭承擔的國家重大科技項目立項數量和經費投入均居全國首位,覆蓋全部民口專項,為“天問一號”“嫦娥五號”“懷柔一號”“奮斗者號”等重大成果提供有力支撐。
科技創新戰略布局顯著增強。系統推進“三城一區”主平台、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主陣地建設。緊緊圍繞聚焦、突破、搞活、升級,高標准編制實施“三城一區”規劃,中關村科學城在全國乃至世界新經濟發展中形成引領態勢,懷柔科學城初步形成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未來科學城開放搞活明顯提升,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產業主陣地地位更加穩固。持續推進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統籌發展,為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注入強大動力。加快建設京津冀協同創新共同體,實施“一帶一路”科技創新北京行動計劃,中關村論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創意城市北京峰會等國際品牌效應已經形成。
創新生態環境優化顯著增強。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改革創新“試驗田”作用持續發揮,推動實施科技成果“三權”改革等政策先行先試。深化科技獎勵制度改革,出台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條例、“科創30條”、“科研項目和經費管理28條”等系列法規政策。出台實施“人才五年行動計劃”,落實和實施中關村國際人才20條出入境政策和外籍人才綠卡直通車、積分評估等政策,集聚培養一批戰略科技領軍人才。國家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示范區、中國(北京)自由貿易試驗區落地。北京在2021年全球創業生態系統指數報告中位列世界城市第三,連續兩年位居中國營商環境評價第一。
同時,面對國內外復雜形勢,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也面臨困難與不足:原始創新能力有待增強,頂尖人才和團隊仍然缺乏,產業發展支撐反哺科技創新能力不足﹔全球視野謀劃開放創新仍需進一步加強,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創新環境需進一步優化﹔有利於全面創新的基礎制度有待完善,科技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仍需進一步提升。
二、開啟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新征程
(一)總體思路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深入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和科技北京戰略,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以推動首都高質量發展為主線,以科技創新和體制機制創新為動力,以“三城一區”為主平台,以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為主陣地,著力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培育高精尖產業新動能,著力強化戰略科技力量,提升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能力,著力構建開放創新生態,建設全球人才高地,著力提升科技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推動支持全面創新的基礎制度建設,率先建成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為建設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和科技強國建設提供強大支撐。
(二)發展原則
堅持使命引領、自立自強。堅持創新在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首都高質量發展的戰略支撐。將構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作為發展基點,推進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突破“卡脖子”技術,以數字經濟驅動高質量發展。
堅持集智攻關、協同突破。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抓重大、抓尖端、抓基本、抓系統布局、抓跨界集成,支持跨學科、跨領域深度協同攻關。協調各方面力量,努力形成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整體優勢。
堅持先行先試、服務為本。充分發揮中關村改革創新“試驗田”作用,突出問題導向和需求導向,瞄准產學研深度融合等方面最緊迫的制約障礙,堅持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相結合,大膽試、大膽闖,下大力氣予以破除解決。圍繞人才第一資源以及各類創新主體發展需求,提高精准服務、深度服務、優質服務的能力和水平。
堅持“五子”聯動、一體推進。強化系統發展理念,堅持前瞻性謀劃、全局性設計、戰略性布局、整體性推進。強化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第一子”地位,加強與“兩區”建設、全球數字經濟標杆城市建設、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創造新需求、京津冀協同發展聯動,形成正向疊加效應。
(三)發展目標
到2025年,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基本形成,建設成為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
“科學中心”建設取得新進展。以國家實驗室、國家重點實驗室、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新型研發機構、高水平高校院所以及科技領軍企業為主體的戰略科技力量體系化布局基本形成。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佔地區生產總值比重保持在6%左右。基礎研究學科布局與研發布局實現優化,基礎研究經費佔全社會研發經費比重達到17%左右,力爭在核心領域取得重要技術突破和引領性原創發現,為有效解決重點領域關鍵“卡脖子”技術的突破提供源頭支撐。高被引科學家數量當年達到210人次左右,頂級科技獎項獲獎人數顯著增加,世界一流大學數量質量實現雙提升。
“創新高地”建設實現新突破。在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物技術等前沿技術領域實現全球領先水平,突破一批“卡脖子”技術。高精尖產業不斷壯大,高成長、高潛力的未來產業加速培育。高技術產業增加值當年超過1.2萬億元,數字經濟增加值年均增速保持在7.5%左右。培育形成一批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領軍企業,獨角獸企業數量保持世界城市首位,隱形冠軍企業數量大幅增加。“三城一區”主平台、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主陣地作用顯著增強,基本形成輻射京津冀、帶動全國的全域聯動發展格局。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企業總收入年均增速8%左右,技術合同成交額超過8000億元。
“創新生態”營造形成新成效。創新創業生態系統持續優化,知識產權法治化水平大幅提升,全社會尊重和保護知識產權的意識明顯增強,風險投資/私募股權投資(VC/PE)氛圍更加濃厚,營商環境更加便利,國際化配置資源能力顯著增強,人才、技術、資本和數據等創新要素流動更加順暢,國際科技合作交往全方位加強,成為全球創新網絡重要節點。科學精神倍受重視,科學家精神和企業家精神大力弘揚。每萬名就業人員中研發人員數達到260人左右。全民科學素質顯著提升,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達到28%左右。科技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不斷提升,制約科技創新的障礙進一步破除。
到2035年,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創新力、競爭力、輻射力全球領先,建成全球人才高地,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切實支撐好科技強國建設,更好向世界展示科技創新“中國貢獻”。
“十四五”時期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預期性指標
微信
微博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