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閱讀:雄安新區:打牢藍綠底色

雄安新區:打牢藍綠底色

2022年04月01日16:50  來源:河北日報

“白洋澱水質實現全域Ⅲ類”,今年初傳出的這則消息,令人歡欣鼓舞,白洋澱步入全國良好湖泊行列,為雄安新區規劃建設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生態環境支撐。

雄安新區要構建藍綠交織、清新明亮、水城共融的生態宜居新城,規劃藍綠佔比70%。圍繞白洋澱生態環境治理、“千年秀林”建設,5年成效顯著,新區藍綠底色進一步夯實,一個“一澱、三帶、九片、多廊”的生態空間格局正加速形成。

三期生態清淤

白洋澱深度治理的樣本

碧波萬頃的白洋澱,在萬物萌發的春天,迫不及待展現著清新迷人的魅力,吸引了成群的鳥類棲息。這詩情畫意的美景背后,是白洋澱生態環境治理的不懈努力和眾志成城。

在安新縣圈頭鄉寨南村一個400畝的大魚塘內,近20輛水上挖掘機正在熱火朝天地清挖淤泥。

3月15日,中國水利水電十一局白洋澱生態清淤三期工程二標段負責人邢晨陽來到他最關心的這個超級大魚塘指揮調度作業。大型平板駁船將淤泥運送到岸上,每隻船一次可裝載40萬方。“我們緊盯4月30日節點工期,採用24小時作業。”邢晨陽說。

“分類處置澱內魚塘、荷塘及部分澱泊的污染底泥,消除內源污染,是使澱區水質穩定達標的關鍵。”雄安新區生態環境局副局長程鋼表示。

2019年,雄安新區在多次論証基礎上,選擇在安新縣採蒲台村和南劉庄村2個代表性區域開展底泥內源污染治理試點(一期)。此后,新區委托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開展了專題研究,並組織編制《2020年白洋澱內源污染治理擴大試點實施方案》,根本任務是協同推進內源污染治理、生態本底修復和水動力改善,從而全面完成白洋澱規劃中關於生態清淤試點要求。

雄安集團生態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當前開展的白洋澱三期清淤工程包括藻苲澱澱頭、撈王澱、杜家澱、小白洋澱等4個區域,主要針對重污染魚塘、開闊水面、水道、溝壕等區域開展清淤,清淤面積10.4平方公裡,工程影響區域約209平方公裡。

在清淤作業面范圍內,除了水上挖掘機外,還有一種更為大型的清淤設備——絞吸船,船頭有一個巨大的螺旋絞刀頭,刀頭扎進淤泥中攪拌,泥水通過管道被排到幾公裡甚至十幾公裡外的區域作進一步處理。

“習近平總書記‘建設雄安新區,一定要把白洋澱修復好、保護好’的重要指示精神,為白洋澱生態環境治理與保護提供了根本遵循。”程鋼表示,《白洋澱生態環境治理和保護規劃(2018-2035年)》《白洋澱生態環境治理和保護條例》的出台,則從法規層面建立了保障。

在“不讓一滴污水流入白洋澱”的理念支撐下,雄安新區強力推動白洋澱生態環境治理。

2018-2021年,白洋澱流域共實施生態環境治理和保護重點項目239個。新區取締“散亂污”企業13700家、動態清零,1.3萬多個非法排污口全部被取締封堵。雄安新區水產養殖和規模畜禽養殖場全部退出,576個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全覆蓋。103個澱中村、澱邊村污水垃圾廁所一體化綜合治理,實現全收集、全處理。

白洋澱生態環境治理成績斐然,隨著治理的深度開展,白洋澱水質將得到持續改善。

三位一體協調推進

以“生態修復”保護“華北之腎”

3月14日,在安新縣白洋澱旅游碼頭附近,一片70萬平方米廣闊水域內,一項“百澱聯通”行動正在開展。

水上挖掘機伸縮巨臂鐵爪,將阻隔水體的圍埝清除,一艘艘打撈水面蘆葦和雜物的船隻往來穿梭。

如果說“不讓一滴污水流入白洋澱”是白洋澱生態環境治理的堅定誓言和行動目標,那麼,補水、治污、防洪“三位一體”統籌規劃,協調推進,則是確保白洋澱持久實現“清新明亮”的根本之策。

2019年2月1日零時,隨著白洋澱引黃泵站3台水泵陸續啟動,引黃入冀補澱工程開始以每秒15立方米的流量向澱區內輸水。淨化后的黃河水經過482公裡的不息奔流,源源不斷地輸入澱區,成為白洋澱生態補水重要且穩定的水源。

白洋澱生態補水逐年遞增。2019年補水4億立方米,2020年補水5.56億立方米,2021年補水達到17.62億立方米(含主汛期4億立方米雨洪水),引黃入冀補澱、白溝引河、府河、孝義河等成為主要補水渠道。

打通各種水體阻隔,才能更為有效和持久地補水。為此,新區於今年2月開展了“百澱聯通”工程。

該工程的主要建設任務是新建穿路管涵、疏浚水流通道、拆除阻水堤埝,增加水系聯通,擴增澱泊水面,主要疏浚區域位於燒車澱、白溝引河口、安新縣旅游碼頭及中部航道等,疏浚總長度約為14公裡。

從一張雄安水系圖上看到,白溝引河承接自南拒馬河的上游來水,一路暢通南行,然而到了留通橋卻突然變細,成了名副其實的“卡脖子”,對上游行洪安全造成不利影響。

“同時,由於燒車澱西部水流不暢,上游來水直接通過棗林庄樞紐流入趙王新河,白洋澱內部水系不能完全盤活,而‘百澱聯通’的實施將有效解決這一問題。”雄安集團生態公司相關負責人說。

雄安新區公共服務局相關負責人表示,白洋澱內部水流通道疏浚(百澱聯通)試點工程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白洋澱“補水、治污、防洪”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的實踐,通過工程實施,將有利於白洋澱核心區域生態自淨,有效降低可能的洪澇災害影響。

與此同時,南拒馬河右堤等環起步區防洪堤建設全面完工,具備200年一遇防洪能力。

“白洋澱生態環境治理和保護已經從污染治理為主,向污染治理與生態修復並重階段轉化。”程鋼表示,新區將創新開展白洋澱生物修復研究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重點工程。

在安新縣大田庄東側鰣鯸澱內一塊被圈起來的1500畝水域,正在開展一個叫做“白洋澱水生生物資源環境調查及水域生態修復”的示范項目。“我們幾家相關單位聯合開展了草型區和藻型區的生態功能提升工程,進行了生境營造、土著魚類增殖、水生植物恢復等生物操控技術研發,通過示范,生物多樣性增加了30%以上。”河北大學教授劉存歧表示,這是農業農村部2018年設立的項目,研究成果為白洋澱水質改善和生物多樣性保護提供了重要支撐。

充分做好“城與澱、治水與用水、生態與防洪”三個關系相統籌,是一項重要任務。

城與澱必定是和諧共生,最終實現水城共融。

“九片”林地斑塊

打牢新區濃綠基底

新區的生態基底,醉人的綠色是濃墨重彩的存在。

“3年前,習近平總書記到雄安新區考察,在秀林驛站,和我們在場的20多名護林員一一親切握手,隻要身體可以,我希望一直管護著‘千年秀林’。”3月12日植樹節這天,容城縣平王鄉李郎村63歲的護林員邸永華,來到村北自己參與管護的500畝“千年秀林”察看長勢情況。

“千年秀林”注定卓爾不凡。雄安新區要靠怎樣的生態環境來體現價值?有一個毫不含糊的理念:未建城,先植綠。

自2017年11月,“千年秀林”工程在大清河片林一區啟動,打造以近自然林為主、景觀游憩相結合的生態景觀片林。到如今,遍布新區各個區域的2300余萬株林木,讓身處不同方位的人們盡享姹紫嫣紅和清涼慰藉。

“千年秀林”旨在通過建設片、廊、環相連的森林生態系統,打造森林游憩空間。

新區著力打造“一澱、三帶、九片、多廊”的生態空間格局,“九片”即在城市組團間和重要生態涵養區建設9片大型林地斑塊,包括老河頭、劉李庄、趙北口、大清河、晾馬台、南拒馬、昝崗、安新、馬家寨等,以此增強碳匯能力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功能。

高質量栽植,高品質管護,“千年秀林”長勢喜人。

“新區的苗木選用有嚴格要求,一律要選用‘原冠苗’,就是定植時保留苗木原有主干,不對苗木進行截干處理而培養出來的苗子,這種苗子最突出的特點是頂端優勢強、主干明顯。”起步區北部綠化帶三標段施工方技術員謝慎飛在造林現場普及起了知識,“樹干通直、冠形飽滿、根系發達、沒有病虫害等,這要求就是完美。”

創新造林模式的“千年秀林”也是富民林。“我們栽植在這裡的1萬棵元寶楓、國槐、山桃,就是從先期栽植的‘千年秀林’中移栽來的,已經創造了效益。”3月15日,雄安集團生態公司生態事業部負責人王佳指著起步區北部綠化帶的一片林木說,新區創建合作造林、森林管護及用工機制,村民提供土地,每年獲得穩定的土地收益金。

森林是綠色基礎設施,新區著力構筑森林與城市相融共生的城市生命共同體。整個雄安新區森林生態空間的布局為:綠核為心,圈層展開,廊道聯通,網絡結構。

大清河片林一區萬畝游憩樂園,花期即將來臨。“過幾天這裡就熱鬧起來了,到時候‘小園幾許,收盡春光,有桃花紅,李花白,菜花黃’。”到這裡察看林木長勢的雄安集團生態公司高級業務經理栗亮不由得詩意大發。(記者張偉亞)

(責編:王紅、施雲娟)

排行榜一天一周一月


微信


微博


分享


返回
頂部

關閉

登錄人民網通行証    立即注冊

忘記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