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閱讀:白洋澱在系統性生態治理中重放光彩

白洋澱在系統性生態治理中重放光彩

2022年04月08日10:33  來源:河北日報
原標題:白洋澱在系統性生態治理中重放光彩

初春的白洋澱,暖風拂面,滿眼望去碧波萬頃。

“建設雄安新區,一定要把白洋澱修復好、保護好。”2017年2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實地考察雄安新區建設規劃時強調。五年來,白洋澱治理保護之路循著習近平總書記的指引,一路高歌猛進,取得了一系列優異的成績。

雄安新區設立五年來,河北省統籌白洋澱全流域水生態環境整治和修復,補水、治污、防洪“三位一體”統籌規劃、協調推進,堅持科學治水用水,白洋澱開始了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系統性生態治理。

“華北明珠”光彩重放。2021年,白洋澱澱區及上游有水入澱河流水質全部達到Ⅲ類及以上標准,為1988年恢復蓄水有監測記錄以來最好水平。

  多管齊下,持續改善水質

在雄安新區生態環境局工作的谷雅亭是土生土長的本地人,家就在白洋澱上游的一條河流旁邊。在她小時候的記憶中,水的顏色是黑的,聞起來還有一股很大的異味兒,河兩邊也都不長草。“這幾年,我可以說親眼見証了新區設立前后環境的變化,尤其2021年是我們生態環境保護裡程碑的一年,這一年白洋澱的水質全面達到了Ⅲ類水,水透明度很高,水底的水草都能看得很清楚。”谷雅亭說。

白洋澱水質自雄安新區設立以來逐年改善:2019年達到Ⅳ類﹔2020年白洋澱湖心區水質總體為Ⅳ類,部分月份為Ⅲ類,達到近十年最好水平﹔2021年白洋澱澱區整體水質為Ⅲ類,澱區及上游有水入澱河流水質全部達到Ⅲ類及以上標准﹔2022年1-2月,白洋澱八個點位均值水質為Ⅱ類,三個區域均值水質為Ⅲ類(總磷導致),湖心區、非湖心區、入湖區三個區域水質與去年同期相比,均好轉一個類別。

水質的連年好轉,離不開多管齊下強有力的治理保護措施。

2018年12月,省委、省政府正式印發《白洋澱生態環境治理和保護規劃(2018-2035年)》,對白洋澱生態空間建設、生態用水保障、流域綜合治理、水污染防治、澱區生態修復、生態保護與利用、生態環境管理創新等進行全面規劃。除此之外,圍繞白洋澱的生態環境治理,新區更是先后制定印發了46個工作方案和實施意見,明確治理目標,細化工作任務,制定時間表、路線圖,壓實責任單位。

強化法治保障和監測執法,嚴厲打擊水環境違法行為。2021年,省人大先后出台《白洋澱生態環境治理和保護條例》《河北雄安新區條例》,為新區全力推進白洋澱各項治理工作提供法治保障。建立健全智慧監管體系,整合優化移動執法APP、動態數據庫、在線監測數據等信息資源,建立雄安環境執法指揮調度系統,持續開展碧水執法專項行動和2021年暑期白洋澱水環境專項執法檢查,加大對白洋澱水環境違法行為的打擊力度,嚴厲打擊涉水工業企業超標排放、違法排污等各類水環境違法行為。

從2017年的劣Ⅴ類到2021年的全域Ⅲ類,再到今年初的八個點位均值水質為Ⅱ類,白洋澱水質持續改善,穩中有升,五年來的治理成果為雄安新區規劃建設發展打下了良好的生態環境基礎。

  內外組合拳,不讓一滴污水入澱

3月31日,安新縣生態環境局監測站站長劉冬梅與幾位同事到白洋澱國控點抽取水樣。這些水樣在拿回實驗室后,進行三到四項檢測,動態監測澱區內水質的細微變化。“自新區設立以來,取回的水樣肉眼可見的一年比一年清潔干淨。”這幾年澱區水質的改善,劉冬梅看在眼裡,喜在心裡。

幾年來,白洋澱生態環境治理的思路,一直緊緊圍繞“控源、截污、治河、補水、清淤”,同時堅持“內外共治、標本兼治、治補並舉”。

新區自設立以來,圍繞唐河污水庫污染治理與修復、入澱河流綜合整治、澱區生態清淤和生態修復、城鎮污染治理、農村污染治理等方面,逐年謀劃項目,2019年至2021年共實施了21大類110個項目,有力地推進了白洋澱生態環境質量的改善進程。

截至目前,新區已累計完成戶廁改造13.3萬座以上,整治完成606個有水納污坑塘和5條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並全部建立了管控措施。100多個澱中村澱邊村,因地制宜配建119座小型污水處理設施,實現污水全收集、全處理。封堵非法排污口13000余個,整治“散亂污”企業13591家,全域實施禁養,規模養殖場已全部退出。2019年和2020年,針對澱區潛在底泥污染,試點開展兩期2.42平方公裡生態清淤工程,2021年穩步銜接推進三期、四期。生態清淤工程的實施,提高了澱區水體連通性,有效改善了澱區水質。

常態化的補水機制,對改善白洋澱生態和水質同樣起到了重要作用。新區積極推進白洋澱生態補水,統籌引黃河水、引南水北調水、引水庫水及再生水,合理調控澱泊生態水文過程。2018年,實施生態補水3.47億立方米﹔2019年,實施生態補水4億立方米﹔2020年,實施生態補水5.5億立方米﹔2021年,入澱水量超過17億立方米﹔2022年度截至2月11日入澱水量1.07億立方米。

此外,新區在全力打通澱區水流通道上也下足了功夫。啟動澱區內部水流通道疏浚(百澱聯通)試點,完成棗林庄閘前開卡除堼、藻苲澱水系連通、圈頭區域阻水小島拆除和端村區域水道疏通,拆除圍堤圍埝78公裡、46.87萬立方米,提升了澱區水動力。

五年來,這一套外源、內源治理“組合拳”打下來,白洋澱的水更清了,一幅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生態實踐藍圖在雄安新區徐徐展開。

  協調推進,上下游聯防聯控、齊抓共管

白洋澱生態環境治理工作需統籌上下游、左右岸、澱內外,全流域綜合治理,需補水、治污、防洪統籌規劃,協調推進。

“在未來的治理中,新區將繼續樹立一盤棋思維,一切從實際情況出發,堅持補水、治污、防洪‘三位一體’統籌推進。”新區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未來新區將從鞏固保持白洋澱Ⅲ類水、健全完善區域聯防聯控機制、統籌保障白洋澱生態水量、探索開展水生態評價考核等方面著力施策。

以鞏固保持白洋澱Ⅲ類水為核心目標,新區將深入推動實施澱區生態清淤、澱中村澱邊村污染管控、澱區旅游污染防治、水生植物平衡收割及資源化利用、澱區內部水流通道疏浚(百澱聯通)等重點工程,著力提升澱區水環境容量,恢復水流和水動力條件。

完善與上游保定市區域協同治理機制,落實定期會商制度,健全水質信息共享機制,切實實現上下聯動。緊盯白洋澱生態環境治理保護重點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加大環境執法監管力度,開展跨區域聯合執法,形成上下游聯防聯控、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持續開展白洋澱生態環境執法行動,強化執法監測,嚴厲打擊違法排污行為。推進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嚴格管控污水直排入澱,加強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和農村黑臭水體排查整治,推行“六無”標准,有水入澱河流鞏固保持Ⅲ類及以上水質,推動白洋澱水質整體持續改善。

制定科學補水方案,統籌考慮採用多種方式,打通阻水堤埝、疏通水系、增強水體流動性,確保生態補水“引得進、留得住、排得出”,發揮白洋澱生態功能和防洪功能,確保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科學評價白洋澱水生態環境綜合質量,在做好常規水環境評價指標的基礎上,注重水生態健康評價,研究構建包括水質、綜合營養狀態指數、浮游植物、浮游動物、沉水植物、底棲大型無脊椎動物、魚類等指標的白洋澱流域水生態環境綜合評價標准體系,轉變以水質為單一要素進行評價的方式,將白洋澱作為北方先行先試水生態評價考核試點,積極探索水生態評價考核新路徑,為全國水生態評價考核提供有益經驗。(河北日報記者 田恬)

(責編:何美萱、施雲娟)

排行榜一天一周一月


微信


微博


分享


返回
頂部

關閉

登錄人民網通行証    立即注冊

忘記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