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意圖數據來源:邢台市水務局
在華北平原,由於長期超採地下水,從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起,超採區地下水水位持續下降,形成大面積漏斗區。據了解,河北省有127個縣(市、區)處於地下水超採區。河北省首批地下水超採綜合治理試點縣——邢台市巨鹿縣,從1975年到2014年,深層地下水埋深下降了約60米。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治水思路。此后,我國在河北開展地下水超採綜合治理試點,積極開展華北地區地下水超採綜合治理行動。
2021年底,河北省水利廳監測數據顯示:全省所有深層地下水超採縣(市、區)和98%的淺層地下水超採縣(市、區),地下水位均實現了回升。
這是如何做到的?記者近期進行了探訪。
——編 者
缺水——
井越打越深
2021年底,邢台市的淺層超採區地下水水位較上年同期上升3.01米,升幅位居河北省第一位。
官亭鎮位於邢台市巨鹿縣最北部,以農業為主,是多年來地下水超採最典型的鄉鎮之一。和河北省大多數農民一樣,這裡的農民從事一年兩季的種植農業:10月至次年6月種小麥,7月至10月種玉米。
“擱以前,俺們都是‘大水漫灌’澆地。”官亭鎮進頭營村村民高全斗說。
平原地區灌溉用水一般是從井裡抽取地下水。據巨鹿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主任李杰介紹,平常澆一畝地一次就要用水60立方米左右,種玉米要澆1到3次,小麥更多,需要澆3到5次。
河北是農業大省,小麥種植面積在3300萬畝左右。農業用水佔經濟社會用水總量七成以上。
河北也是缺水大省,人均水資源量307立方米,僅為全國平均值的1/7。由於地表水匱乏,為保障工農業生產用水,一度隻能長期超強度開採地下水。
54歲的郭現恩是巨鹿縣水務局打井隊隊長,1995年進入打井隊。談及當時的情形,他最大的印象就是:井越打越深了。
郭現恩回憶:“起初打一口深水井,兩三百米,后來到400米,再后來到2012年,一口井要500米深,打井的時間也越來越長了。”
地下水水位在不斷下降。河北省水利廳的記錄同樣証實了這一變化:上世紀60年代,地下水水位基本處於天然狀態。70年代開始打井抗旱,地下水開採量大幅增加。80年代,地下水年均開採量在110億立方米左右,遠遠大於自然補給量,地下水水位開始大幅度下降。2000年左右,地下水開採量達到峰值,年均約170億立方米,比可開採量多出70億立方米,形成大面積超採區。
官亭鎮的種糧大戶於少輝說,那時候,鎮裡的河渠基本都是干的,“除了春灌時期,上游開閘放水時會短暫有水。可一旦澆一次地,水就又沒了。河渠全年幾乎都是裸露的河床,裡面淨是泥土、雜草和垃圾。”
2014年,國家認定河北省超採區范圍近7萬平方公裡,年超採量59.7億立方米。同年,河北先期開展地下水超採綜合治理試點,通過“節、引、調、補、蓄、管”等措施,開啟了地下水超採綜合治理行動。
節水——
田管更精細
記者跟隨於少輝來到官亭鎮進頭營村,走進他承包的460畝地。田裡一根根管道藏身地表之下。
“現在地裡休耕呢。”於少輝介紹,“這樣,土壤可以得到休息,用水量也少了。”
在河北,75%的地下水用於農業灌溉。“治理地下水超採,首先要管好‘水龍頭’。”河北省農業農村廳種植業處一級調研員吳濟民說,為了治理地下水超採,河北省實施季節性休耕、旱作雨養、節水灌溉等辦法,推進種植結構調整,壓減高耗水農業種植面積,減少地下水開採。
“這是縣裡專門給安裝的高標准農田節水灌溉設施,可以實現半自動式噴灌。平時噴灌杆隱於地下,通電后從地裡伸出,安裝上噴頭即可使用,和以往漫灌的澆地方式相比,每畝地用水量能減少1/3。”於少輝說。
不僅如此,現如今在官亭鎮,各類地下水取水井都被納入了河北省取水井信息管理系統,實行精准管理。
水井先是被精細化分類。不能使用、失去取水功能的水井,各地進行填埋處理。旱作雨養項目區內的水井以及靠近地表水源的水井,實施管控式關停,即在旱作雨養項目開展期限內以及地表水豐沛未干涸時,水井關停使用。遠離地表水源的農用地下水井目前仍可繼續使用。
在於少輝承包的460畝農田中,分布著3處機井,一處靠近鎮上的有水河渠——魚營渠,因可以從渠中引水,現在這處機井已被實施管控式關停。
“管控式關停的目的,就是最大限度鼓勵農民使用地表水代替地下水灌溉。”巨鹿縣水務局副局長張朝磊說,“下一步,在水井精細化分類的基礎上,針對遠離地表水源的水井,農民的取水量會受到限制。比如,會根據農民的土地面積,精細化分配用水配額,不能再任性漫灌。”
走訪官亭鎮周邊,記者發現當地農田裡種植的是高粱等抗旱節水作物。在官亭鎮的鄰鎮觀寨鎮,何寨村正在整村推進旱作雨養項目,改種高粱等耐旱作物,實施面積達4396畝。“現在地裡的高粱都長到一人多高了,就等著到時候收獲了。”何寨村黨支部書記李建衛笑著說。
隨著對農業用水的精細化管理,地下水超採的現象得到遏制。截至2021年底,河北省累計建成高效節水灌溉農田1400多萬畝,推廣使用抗旱節水品種和配套節水栽培技術農田3400多萬畝,擴大地表水灌溉面積968萬畝,有效減緩了農業用水對地下水的依賴。
引水——
一渠清水來
田裡的節水設施,讓人印象深刻﹔農田旁的魚營渠也引起了記者的注意。清澈的河渠目測有10余米寬,聽當地人講,水深約有3米,穿過進頭營村,緊鄰河渠的是大片農田。
走在一旁的於少輝介紹:“這條渠原來是典型的干旱河渠,一年中只是短暫有水。現在大不一樣了,一年到頭都是碧波蕩漾的。”
不只是魚營渠,過去,由於地下水水位下降,邢台市的21條主要河道和具備引蓄水能力的144條干支渠中的許多河道曾經干涸。
而近兩年,這21條主要河道、144條干支渠均實現了河渠有水。水,是從哪裡來的呢?
沿著魚營渠溯洄而上,離開進頭營村,記者來到了老漳河旁。
“老漳河由南向北穿過整個巨鹿縣,剛剛咱們所在的魚營渠引的就是老漳河的水。”張朝磊介紹。
河北省水務中心引黃事務中心副主任李巍介紹:“老漳河是引黃入冀補澱工程的重要輸水河流。引黃河水進入河北后,流經邢台等5個設區市,經過的都是地下水超採嚴重的地方。”
“現如今,巨鹿縣的農業灌溉用水主要是引來的黃河水。用作生態補水、飲用水及工業用水置換的主要是南水北調的水,要不要和我一起到南水北調水廠看一看?”張朝磊和記者說。
一路向南,來到巨鹿縣城南外環附近的南水北調水廠。這座水廠2016年7月投用,和縣裡原有的自來水廠互相獨立。
“水廠裡的水都來自南水北調,日處理能力達1.9萬噸。”縣南水北調水廠廠長梁啟新說,“水從丹江口水庫沿中線總干渠輸送,后經邢清干渠平巨支線,到達巨鹿縣南水北調水廠,全程均為專門修建的涵管輸送。”
南水北調送來的水,目前已成為巨鹿縣生活與工業用水的重要來源。梁啟新介紹:“當水廠日處理量大於當天實際使用量時,一部分水就會排入環城水系,用作生態補水。”
“環城水系的水又流向哪裡?”記者問道。
“環城水系與全縣主要河渠相聯通,對地下水的涵養可以起到明顯作用。”巨鹿縣水務局河湖科科長王德彥說。
說罷,王德彥提議,到魚營渠的“尾巴”再看看。
沿著魚營渠溯流而下,記者發現,在魚營渠的最末端,還連接著一個面積2畝多的坑塘。坑塘有蓄水和調節的功能,當河渠水多時,匯入坑塘儲存﹔河渠水少時,坑塘反補河渠。
近年來,邢台逐步疏通支河、溝渠,發揮坑塘蓄水、灌溉功能,不僅農業灌溉、生活用水不愁了,群眾也有了親水樂水的好去處。
“不僅是邢台,河北省地下水超採區區域內不少地方河網密布,開展河道生態補水是改善地下水水位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河北省水文中心地下水處處長任印國介紹。
截至2021年底,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已累計向河北省送水超130億立方米。2018至2021年,河北省形成有水河長4119公裡,水面面積225平方公裡﹔其中,2021年邢台市有水河(渠)恢復至2011公裡,水面面積達到77平方公裡。
樂水——
甘露潤心田
調研時,記者翻閱了邢台地方的古志,歷史上,邢台曾有“環邢皆泉”的記載。
泉水主要來源於地下水。由於超採,自上世紀80年代起,邢台的泉水逐漸斷流。
“現在可不一樣,百泉復涌了。”聽聞介紹,記者來到邢台市經濟開發區王快鎮一探究竟。
7月初,位於王快鎮百泉村的百泉,涌水面積超過了500畝。“從2021年8月開始,開發區轄區內的百泉、黑龍潭等泉坑持續穩定復涌。截至目前,水域面積達900余畝,水位最深有45米。”邢台市經濟開發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商黎英介紹。
地下水水位的回升,是泉水復涌的根源。2021年底,河北省淺層超採區地下水水位平均埋深比上年上升了1.87米。
隨著泉水復涌,多個村鎮迎來了發展旅游產業的好機會。“現在越來越多的人想一睹百泉的模樣。”百泉村村民魏安芹說。在緊鄰百泉村的東汪鎮,一個依托泉池而建的項目正在施工。工地藍圖上,翠柳依依,泉池蕩漾,令人心馳神往。
地下水水位的回升,也讓群眾的生產生活方式發生了改變。“現在抽取地表水比抽深井水距離更短,省電更省錢。”於少輝說,“不僅如此,今年我們也可以喝上南水北調的水了。”
在官亭鎮,取水方式的改變也潛移默化地提升了節水率。
“以前自取水,是自己從井裡打水,再用扁擔挑水回家,路上爬坡拐彎難免洒出一些,就浪費了。而現在自來水管封閉性好,直通各戶,加之管道定期維護修理,跑冒滴漏很少了。”於少輝說。
自來水的收費制度,也改變著群眾的用水習慣。生活中,大家的節約用水惜水意識慢慢提升了。
截至2021年底,河北省南水北調受水區的96個縣中,已有部分農村地區完成了水源置換,引水覆蓋人數達2172萬人。2022年,河北將加快置換步伐,預計年底前,受水區農村水源置換將全部完成。
“2014年,國家認定河北省的地下水年超採量為59.7億立方米。”河北省水利廳黨組成員、副廳長崔志清介紹,到2021年底,河北省地下水年超採量已壓減52.3億立方米。今年將繼續壓減地下水超採量7.4億立方米,基本實現地下水採補平衡。
微信
微博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