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閱讀:未來之城鋪展壯美畫卷

未來之城鋪展壯美畫卷

——開局之年看雄安

2023年04月02日19:38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今年春天,是未來之城雄安新區設立之后的第六個春天。47萬多畝的雄安“千年秀林”在生長中展現出郁郁蔥蔥的新綠。

和“千年秀林”一起成長的,是這座從“一張白紙”起步的未來之城。

最近記者到雄安新區採訪,干部群眾用“從來沒見過這樣編制一座城市的規劃”“從來沒見過一座新城這樣重視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從來沒見過地上、地下、‘雲’上‘三城’一體規劃和建設”“從來沒見過這樣大力度治理白洋澱”“從來沒見過建設一座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的新城”來形容雄安新區規劃建設理念和城市風貌。

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囑托,6年來,雄安新區始終堅持“世界眼光、國際標准、中國特色、高點定位”,始終堅守“要和北京非首都功能轉移相銜接”的初心,始終聚焦“努力創造新時代高質量發展的標杆”目標,穩扎穩打,漸入佳境,一幅高質量發展的畫卷徐徐展開。

“雄安新聞”接二連三: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北京交通大學、北京科技大學、北京林業大學4所“雙一流”高校將疏解到雄安新區﹔由中國星網與雄安新區管委會共同出資組建的中國星網數字科技有限公司揭牌,中央企業在雄安設立各類機構140多家﹔回遷安置群眾4.5萬戶、11.6萬人,分配8.5萬套安置住房﹔“百千萬人才進雄安”行動正式啟動﹔白洋澱魚類恢復至46種,較新區設立前增加了19種,野生鳥類252種,較新區設立前增加了46種……

——未來之城,賡續千年文脈。

就在設立雄安新區的消息公布之后,2017年5月28日,雄安新區文物保護與考古工作站正式揭牌,工作站就設在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容城縣南陽遺址附近。

“千年文脈從未間斷。”工作站負責人雷建紅帶著記者參觀這幾年考古發掘出土的文物,“這些文物上迄新石器時代,賡續了數千年。這也從一個方面為雄安新區建設提供了文化依據。”6年來,雷建紅和他的同事開展了70多項考古勘探工作,出土陶、銅等文物2000余件套。“我們的責任,就是要發掘燕文化的源流,這是雄安的文脈所系。守住了歷史文脈,也就守住了未來之城的魂。”

——未來之城,牢記“承接”初心。

“隻跑了這一次,不到10分鐘就辦好了,效率真是高!”在雄安新區政務服務中心大廳,35歲的陳文杰剛剛辦完公司業務變更的手續。他以前在北京經營一家貿易公司,2018年公司和家一起搬到了雄安,“我們全家現在都是雄安人,孩子也在這裡讀書”。他的公司主營業務是白洋澱的旅游特產,包括雙黃蛋、藕粉、蓮子等,公司規模不大,但他對未來很有信心。

牽住承接疏解的“牛鼻子”,雄安新區推動商務服務中心、科技園、中試基地、自貿區、綜保區等平台載體相繼進入實質性運轉。持續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全面實行“一會三函、三到位、三集中”,打造了審批事項最少、工作效率最高、辦事成本最低、服務態度最好的“雄安服務”品牌,努力營造國際一流的營商環境。

目前,首批疏解的央企總部建設有序推進,首批疏解的4所高校和2所醫院正加快建設,中國中鐵產業集群落地雄安,互聯網產業園等一批市場化疏解項目即將建成,北京援建的“三校”項目建成並移交新區,商務服務中心等一批辦公、商業、住宅等配套設施陸續投用,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載地加速形成。

——未來之城,也是雲上之城。

傍晚,悅容公園旁的“大眼睛”亮了。這個“大眼睛”,就是被稱為“城市大腦”的雄安城市計算中心,建筑面積近4萬平方米,總投資11億元,於2022年底正式投入運營。

“雄安城市計算中心是雄安新區數字城市的核心基礎設施,將全面支撐服務雄安新區數字城市建設,推動城市治理和公共服務水平提升,推動生產生活向智慧化躍升,打造綠色、智能、創新的未來之城。”中國雄安集團數字城市公司副總經理趙龍軍介紹。

地上一座城,雲上一座城,地下還有一座城。在雄安,看不到一根電線杆,也不用擔心“拉鏈馬路”,按照“先地下、后地上”理念,雄安新區規劃建設約300公裡的“干線—支線”兩級綜合管廊,目前已建成136公裡,已投運47.6公裡。

“綜合管廊最深處可達地下15米,地下管廊的入廊管線分為給水、熱力、天然氣、電力等7種。”雄安新區(容西)綜合管廊中心負責人萬力邊參觀邊介紹,“每10米布置一個可燃氣體探測器,每100米布置一部光纖電話,每200米布置一組高清攝像頭、一組氧氣和溫濕度傳感器以及一組壓差式沉降儀。管廊綜合運用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等手段,守護‘城市生命線’的安全。”

——未來之城,更是人民之城。

春日陽光正好,佔地約160公頃的悅容公園,游人如織。隨著悅容、金湖等公園建成投運,“一澱、三帶、九片、多廊”生態空間格局初具雛形,“3公裡進森林、1公裡進林帶、300米進公園、處處是游園”成為現實。目前,新區綠化面積73萬畝,森林覆蓋率34%。

“水質比以前好多了,你看,水裡的魚和草看得很清楚。”在白洋澱的木棧橋上,73歲的王志國邊走邊說。

這幾年,通過採取補水、治污、清淤等一系列舉措,白洋澱水質從2017年前劣Ⅴ類大幅提升並穩定保持在Ⅲ類標准。水質好了,魚類和鳥類也增加了,被稱為“全球極危”的青頭潛鴨,把白洋澱作為棲息地和繁育地。

“看,這就是我們的新家。”謝振華和陳月紅兩口子熱情地把記者領進屋。他們的新家位於容東片區華茂園小區,120平方米,三室一廳兩衛。他們的老家在安新縣大王鎮大陽村,2022年春節之后搬到了這裡。兩口子在家門口找到了工作,謝振華當上樓門長,陳月紅在小區物業上班。最讓兩口子開心的,是女兒現在的學校師資強、設施新,而且離家近,女兒的成績也慢慢上來了。(本報記者 汪曉東 朱 虹 侯雲晨)

(責編:何美萱、劉師豪)


微信


微博


分享


返回
頂部

關閉

登錄人民網通行証    立即注冊

忘記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