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雄安7月27日电 (刘师豪)“孩子的父母常年在外地,平时由我照顾,但岁数大了,家里事儿也多,上下学接送不了,作业辅导不了,放学又怕孩子乱跑,可是愁死我了。”在雄安新区雄县苟各庄镇马召村采访时,村民李红各对记者说:“如今可不一样啦,学校开办了辅导班,有专门的老师负责,连写作业带培养兴趣爱好,还改掉了孩子一些不良习惯,我这心终于放下了。”
李红各口中的辅导班,是马召小学从今年春季学期开始推行的课后服务,有需求的家庭可以让孩子在放学后继续留在学校,既能让老师辅导完成作业,也可以参加特色实践课程,有效解决了小学生课后“三点半”难题。
“我参加了阅读实践课,能看好多课外书,不懂的还可以问老师,通过这段时间,我的知识面更广了。”李红各的孙子马翼泽兴奋地说。
雄县西河大鼓王派第四代传人赵连方走进雄县第三小学授课。雄县教育局供图
不仅是马召小学,全雄县的小学生都可以参与到课后服务中来。放学后,雄县第三小学响起西河大鼓唱腔,雄州镇黄湾小学老师刘佳欣在舞蹈室带孩子们练习,米家务镇相庄小学操场上武术老师正在纠正着孩子们的动作……曾经让家长、孩子都挠头的“三点半”难题,如今成了孩子每天最期待的欢乐时光。
雄县第二小学的学生参加腰鼓课程。雄县教育局供图
“今年,雄县政府将解决小学生课后‘三点半’难题纳入‘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通过深入调研,制定了详细的实施方案。”雄县副县长章殿栋表示,县教育部门秉承“公益普惠,满足需求”的原则,鼓励各学校充分挖掘资源潜力,注重学生个体差异和兴趣培养,通过开展文体、科普以及户外拓展训练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既消解了家长的后顾之忧,又为孩子的幸福童年增加了“温度”。
昝岗镇孤庄头小学学生展示鹰爪翻子拳。雄县教育局供图
记者了解到,雄县开展课后服务有“三大法宝”——抓根本、抓灵魂、抓关键。
——抓根本。课后服务的根本是学生。“为了满足不同阶段、不同类别学生的需求,我们制定了‘1+N+X’的特色服务体系。”雄县教育局基教办主任左军介绍,“1”是指确保学生在校内完成作业,解决家长辅导作业难题;“N”是多种场所,各学校充分利用专业教室和雄安地标性建筑,开辟了56类课程空间,从多媒体教室到田间地头,从建筑工地到雄安站都有学生的身影;“X”是多种服务,全县共设置了4大类110个子项目,由学生根据爱好,自主选择。
米家务镇相庄小学邀请到当地的武术家讲授传统武术。雄县教育局供图
——抓灵魂。抓灵魂就是抓传统文化。“雄县历史文化悠久,也是革命老区,所以我们把课后服务落实到本土文化上,在学生心中根植乡土文化印记,培养爱国爱家乡的情感。”雄县教育局工作人员胡泊介绍,雄县第二小学开发了“雄安小导游”“雄安非遗传承”“雄安印记”等特色服务课程,让孩子们了解家乡进而热爱家乡;临近白洋淀的雄州镇黄湾小学因地制宜,开发了白洋淀苇编工艺课程;昝岗镇孤庄头小学开设了国家级非遗项目鹰爪翻子拳的课程,强身健体的同时也学习、传承了家乡文化……
龙湾镇龙南小学的学生登台学习戏曲。雄县教育局供图
——抓关键。课后服务的关键,是要有优质、充足的师资力量。雄县教育局组织各学校开展专业化培训,打造“一专多能”的课后服务团队,同时部分乡镇中心校通过“走教”实现师资共享。此外,雄县还积极“引进来”,通过政府“开工资”的方式,邀请各类人才进校园,当地很多非遗传承人都成为了“特聘教师”;支持学校与公益机构、外地师范或艺术院校合作,鼓励家长、大学生积极参与,拓展课后服务团队师资。
通过一系列举措,雄县不仅缓解了乡村小学面临的师资欠缺,还真正做到了课后服务接地气、有灵气、聚人气,让家校关系越来越和谐。
“学校课后服务很丰富,现在孩子在学校就能完成作业,回到家有更多时间和我们交流,也可以看看书、锻炼身体,孩子轻松,我们也高兴。”提及课后服务,学生家长张颖脸上笑开了花。
雄县第二小学学生的剪纸作品(部分)。人民雄安网刘师豪 摄
“3月份全县课后服务参与教师只有800多人,学生约1.6万人。到了7月初,全县119所小学都启动了课后服务工作,参与教师1341人,受益学生达34313人,真正实现了课后延时服务城乡小学全覆盖、有需求的学生全覆盖。”章殿栋说:“师生参与数量就显著增加,足见受欢迎程度。办实事,就要办到百姓的心坎里。”
据了解,除雄县外,雄安新区另外的两个县——容城、安新——也正迎头赶上。官方数据显示,截至6月底,容城县43所小学的17022名学生中,有10118人参加了课后服务,占比59.4%;安新县116所小学的38821名学生中,有24438名学生参加课后服务,占比63%。雄安新区小学课后服务均实现了“全覆盖”。
微信
微博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