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8日,作为高端人才聚集的机构——中国科学院雄安创新研究院发布招贤纳士信息,开具了非常诱人的“待遇”:建立绩效和股权激励相结合的薪酬体系,为员工提供具有竞争力的薪酬保障,录用后,不但为员工提供科研办公用房、食堂等保障,还将协助解决员工住宿、子女入学入托等问题。
过去一年来,雄安新区根据建设发展工作需要,还不断发布面向全国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的“选调人才”信息,旨在建设高端人才集聚区,“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吸引了一批批高端人才纷至沓来,一时间鸾翔凤集。
“人才不振,无以成天下之务。”
毋庸置疑,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要素。新区始终按照“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要求,坚持创新选人用人机制,通过打破地域和身份界限广揽英才,持续提升软硬环境吸引力,全力打造高质量发展人才高地。
雄安新区要建设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全国样板,自设立以来,从来没有缺少各方面人才的参与。规划阶段,聚集了全球3500多名专家和技术人员,高标准高质量编制形成了“1+4+26”规划体系,一流规划专家、学者,倾其心智,擘画新区宏阔蓝图。进入大规模建设时期,不但汇聚了20万建设大军,其中更不乏一流的“大国工匠”,确保了雄安高质量建设。
4年多来,雄安柔性引进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等高端高新人才12名。新区、三县及雄安集团通过社会招聘、校园招聘、定向招录等方式,面向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双一流”高校择优选录或招聘1000余名高学历人才。
2021年,雄安新区进入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大规模建设同步推进的重要阶段,新区提出“五新”工作目标,将“聚集新人才”作为新区“五新”目标重要内容,提出“引进一个人、带来一群人、完善一链条、壮大一产业、实现大发展”的思路,研究出台配套政策,建立专门工作机构和议事协调机构,强力抓好招才引智工作。
筑得良巢好引凤。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如何筑巢”对于雄安新区而言,是一个新课题。
雄安新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新区要积极承接北京高校、科研机构以及创新型、高成长性科技企业向新区疏解转移,为各类高端人才在新区施展才华创造广阔舞台;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为科技人才潜心研究和创新营造良好环境;建立健全服务各类人才的体制机制,不断增强新区对各类人才的吸引力。
第一要务即是搭建人才政策体系,科学务实编制人才规划。牢固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汇聚北京、上海、苏州等国内顶尖人才专家学者力量,编制完成《河北雄安新区人才发展“十四五”规划》。既讲战略也不能忽视“战术”层面,制定有雄安特色的人才政策体系。比如积极开展承接疏解配套政策制定,出台积分落户办法、居住证实施办法等,一系列引人瞩目政策、办法的出台,为疏解提供了人才的政策保障。
为了高标准制定人才相关政策,有关部门深入学习研究深圳、北京、海南、江苏、浙江等地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立足新区实际,着眼国际高端人才聚集区和人才特区建设定位,把中发〔2018〕35号文件关于人才激励、体制创新等好政策用足用好,着力推进体制机制9项创新,营造有利于人才发展的营智环境,努力打造具有雄安特色的现代化人才治理体系。
聚焦“支撑疏解”和“创新创业”两大主题,新区印发实施《关于加快聚集支撑疏解创新创业新人才的实施方案》,启动实施“雄才计划”,重点聚焦承接、引进、培育产业人才,利用2—3年时间,集聚一大批能够引领、支撑、服务新区规划建设、疏解承接、产业发展、城市管理、环境保护、公共服务等领域需要的各类人才。实施《雄安新区“聚焦新产业集聚新人才”产业人才引进三年行动计划》,以服务疏解单位和入驻企业为重点,加大住房、薪酬、医疗、教育、社保等方面政策保障力度,助力疏解单位和人才愿意来、留得住、发展好。
着力建设高端人才集聚区。为建立适应雄安新区开发建设与高质量发展的选人用人机制,新区着力打造高层次人才引进与激励政策体系,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建立科技人才激励机制;优化境外人才引进和服务管理。
千年大计,人才为本。围绕打造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载地和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全国样板,新区还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着力发挥好事业平台和疏解资源优势,构建灵活高效的选人用人制度,营造有利于支撑疏解、创新创业的政策环境,积极构筑雄安人才高地。
人才高地建设,雄安还在路上,着眼千年大计的发展未来,新区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雄安将围绕打造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全国样板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创新发展示范区,打造具有雄安特色的人才政策体系,在人才政策和体制机制创新方面先行先试、示范带动,为人才优先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河北日报记者张伟亚)
微信
微博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