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明珠 重放光彩
——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取得历史性突破
“华北明珠”白洋淀重放光彩,一幅“城淀相依、共生共融”画卷正在徐徐铺展。河北日报通讯员 贺友顺摄
“建设雄安新区,一定要把白洋淀修复好、保护好。”2017年2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雄安新区时来到白洋淀,反复强调:“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划定开发边界和生态红线,实现两线合一,着力建设绿色、森林、智慧、水城一体的新区。”
河北省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白洋淀进行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系统性生态治理。数据显示,白洋淀水质从劣Ⅴ类提升至Ⅲ类,进入全国良好湖泊行列,生物多样性显著增加,生态环境治理实现阶段性目标,“华北之肾”功能加快恢复。
“鸟中大熊猫”在白洋淀安家落户
“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几组照片——美丽河北的照片。”8月9日上午,中共河北省委“中国这十年·河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正在作主题发布的省委书记倪岳峰举起一本图册,一下子吸引了所有记者的目光。
清澈见底的水面上,一只青头潜鸭在前面轻松游弋,后面的小鸭奋力追赶。“这是最近在白洋淀拍的照片,大家看,这只小鸭子正在学习游泳。”倪岳峰说。青头潜鸭是全球极濒危物种,它的繁育地是西伯利亚。今年观测到白洋淀已经成为青头潜鸭的家,成为青头潜鸭的栖息地和繁育地。
鸟类是环境的“生态试纸”。被称为“鸟中大熊猫”的青头潜鸭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被列为“极危”鸟类。今年7月份,省林草局在白洋淀发现世界极危物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青头潜鸭的育雏情况,经专家确认,这是白洋淀首次发现青头潜鸭繁殖,证明白洋淀湿地成为青头潜鸭的繁殖地之一。
“鸟中大熊猫”在白洋淀安家落户,是白洋淀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的有力佐证,是“华北明珠”重放光彩的生动注脚。
白洋淀是华北平原最大的淡水湖泊,143个淀泊星罗棋布,3700条沟壕纵横交错,对维护华北地区生态环境具有重大意义,被誉为“华北之肾”。
统筹推进补水、治污、防洪工作,进一步提升白洋淀水质,全面恢复“华北之肾”功能。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安排部署,雄安新区正在深化白洋淀治理和保护,打出补水、清淤、治污组合拳。
今年以来,雄安新区不断巩固提升白洋淀生态环境修复保护来之不易的良好局面,让水更清、岸更绿、景更美。坚持补水、治污、防洪“三位一体”协调推进,加快推进生态清淤等治理工程,推动白洋淀水质稳中向好、水生态持续改善。强化水资源优化配置和管理,加快推进百淀联通工程,打通淀区水流水系通道,优化补水方式,提升水动力条件,让白洋淀的水“活”起来。
如今,通过实施退耕还淀,建立多水源补水机制,淀区水位稳定保持在7.0米左右,白洋淀淀区面积从约170平方公里恢复至约293平方公里;内源治理与外源截污并重,99个淀中村、淀边村的生活污水实现全收集全处理,39个淀中村的57座生活污水处理站尾水全部导出淀外资源化利用。雄安新区全域574个村庄实现生活污水治理全覆盖,入淀河流沿线村庄生活污水得到有效管控。
船在淀中行,人在画中游。“嗨……”傍晚时分的白洋淀宁静而美丽,50岁的张会其驾船收工回家。行船30多年的张会其是安新县大张庄村人,他见证了白洋淀水质的变迁,“小时候清凌凌的水又回来了!”
一体化治理持续保持Ⅲ类水质
9月7日,雄安新区生态环境局水环境管理组的陈国敏和同事来到白洋淀湖心区光淀张庄国控点检查国控点及周边水质状况。清晰可见的水草在水底摇摆,伸手入水,清爽柔滑。
学环境工程专业的陈国敏是科班出身,她今年刚刚完成了一项叫做“白洋淀水质保持和提升研究”的课题,课题已经结题,成果提交雄安新区管委会。“深入推进污染管控、解决水动力、提升水生态,才能使白洋淀Ⅲ类水更加稳固地保持。”
使白洋淀水质稳定保持在Ⅲ类及以上,是雄安新区规划建设的重要目标。
“我们积极探索内源污染治理新路径,科学、稳妥、审慎推进了三期白洋淀生态清淤工程,治理鱼塘420个,消除底泥污染,拆除围堤围埝200余公里,带动修复淀区水域面积240余平方公里,助力盘活淀区水动力。”陈国敏说,新区结合百淀联通、鸟岛建设和淀区底泥治理,即将统筹实施第四期生态清淤工程。
在打好白洋淀内源污染治理与外源污染管控组合拳的同时,还有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补水。维持淀区目标水位,满足白洋淀的生态用水需求,2018年以来白洋淀累计补水超34亿立方米。
在府河、孝义河河口湿地,水体清澈,植物繁茂,鸥鸟飞翔。每天能净化入淀水45万立方米,相当于一个中等城市一天的污水排放量。“这里相当于给白洋淀安装上了‘净水器’,成为入淀水质的重要屏障。”府河河口湿地相关负责人称。
在新区生态环境局副局长程钢看来,新区实行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三水”统筹,全流域内外共治、标本兼治、治补并举,补水、治污、防洪一体化治理,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取得了历史性突破。“2022年以珍稀野生鸟类回归为表征的流域水生态健康状况持续向好,白洋淀正向全国美丽河湖行列奋进。”程钢信心满满地说。
铺展“城淀相依、共生共融”画卷
9月6日15时30分,爱鸟护鸟志愿者王晓晔开着一辆皮卡车来到白洋淀码头附近的鸟类监测站,送来一只草鹭和两只夜鹭。这里是鸟类救助站,受伤或生病的野生鸟类,可以在这里得到精心呵护。
救助区内有小石子营造的“沙滩”、浅浅的水和水草绿植等,非常适宜鸟类暂时栖息。王晓晔送来的个头高大的草鹭经过短暂适应,很快便迈开细长腿,轻盈而又有节奏地在救助区内徜徉。
“鸟类监测站已经救助了各种鸟类78只,其中还包括国家一级保护鸟类大鸨、国家二级保护鸟类天鹅等。”白洋淀鸟类监测站救助组组长纪红军看着救助区的幼鸟们,眼神里充满了柔情蜜意。
为加强白洋淀生物多样性保护,营造优美和谐的鸟类栖息地,努力展现白洋淀独特的“荷塘苇海、鸟类天堂”胜景,今年7月,雄安新区在白洋淀划定9个鸟类重要栖息地,其中大阳鸟岛、木栈道、十里荷香、庆洋鸟岛、沙洲鸟岛5个栖息地为绝对控制区,藻苲淀鸟类保护带、桃花岛鸟类野化中心为相对控制区,府河、孝义河河口湿地也进行了细化分区。
目前,新区正在加强对鸟类栖息地的规范管理,运用智慧监测系统,充实巡查保护队伍,加大宣传引导力度,加快把白洋淀打造成为“候鸟天堂”。
初秋的傍晚,一抹红霞投到白洋淀水面,一幅“半江瑟瑟半江红”的美景跃然眼前。安新县自然资源局工作人员前往大阳鸟岛栖息地,检查栖息地保护情况。
“一方面在附近水域安装了高空高清摄像头,另一方面还组织了县、乡、村三级巡护体系,对鸟类栖息地不间断巡护。”安新县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计划2023年4月底前,完成大阳鸟岛栖息地建设,同步完成青头潜鸭、大鸨、灰鹤三种旗舰物种栖息地划定。
各项保护举措紧锣密鼓实施,白洋淀水下森林初步显现:野生鱼类恢复至46种,已观测到野生鸟类种类达237种,较雄安新区设立之前增加了31种,生物多样性的恢复正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格局,一幅“城淀相依、共生共融”画卷正在徐徐铺展。(河北日报记者 郭 东 张伟亚)
微信
微博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