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日报2022年10月14日T3版
十年,是一个跨越历史的维度、一段砥砺奋进的历程。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是河北改革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十年。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省委、省政府团结带领全省人民脚踏实地、真抓实干,经济保持平稳健康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深入实施,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提升,民生工作得到全面加强,政治生态持续优化净化,各项事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全省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精神面貌更加奋发昂扬,为加快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走好新时代赶考之路打下了坚实基础。
河北这十年,在对接京津、服务京津中加快发展自己,累计承接京津转入企业和单位4万家,雄安新区累计完成投资4300多亿元,北京冬奥会张家口赛区场馆建设、赛事运行和服务保障优质高效,冰天雪地正在变成“金山银山”。
河北这十年,举全省之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全省232.3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7746个贫困村全部出列、6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2年的8081元增长到2021年的18179元,全省粮食总产量连续9年保持在700亿斤以上。今年夏粮再获丰收,总产达到297.3亿斤、亩产872.4斤,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河北贡献。
河北这十年,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所有设区市全部退出全国重点城市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后十”,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成效逐步显现,白洋淀水质达到Ⅲ类,燕赵大地正在展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
……
聚焦十年来河北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关键数字,发现数据维度下的全新亮点,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见证燕赵巨变。
●数说新时代
>>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上下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围绕实现“两不愁”“三保障”扶贫开发工作目标,坚持“六个精准”,实施“五个一批”工程,啃硬骨头、攻坚拔寨,打赢了脱贫攻坚战。2020年,全省232.3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稳定脱贫,6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7746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历史上首次消除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持续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发生显著变化。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重要指示精神,坚决落实中央“四个不摘”的要求,我省正扎实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18179元
党的十八大以来,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尤其是农村居民收入不断提高,城乡收入差距逐步缩小。2021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179元,是2012年的2.2倍,年均增长9.4%;202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791元,比2012年增长93.7%,年均增长7.6%。城乡收入比逐年缩小,由2012年的2.54缩小到2021年的2.19,下降0.35。
2012—2021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变化情况
2.9倍
随着收入的快速增长,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方式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消费层次由温饱型向全面小康型转变。2021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5391元,是2012年的2.9倍。反映消费结构和水平的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0.6%,比2012年下降3.3个百分点。
5.95万家
党的十八大以来,河北在基础设施建设、工商、财政、税收、金融保险、用地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着力培育各类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截至2021年底,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10.92万家,比2012年增加7.65万家,家庭农场5.95万家,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3.1万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龙头企业和新型职业农民等大量涌现,成为建设现代农业的主导力量。大量下乡返乡人员在农村创业创新,为农业农村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持久动力。
65.2%
随着农业现代化不断推进,农业机械拥有量快速增加,农作物机械化率大幅提高。2012年,全省有21.4万台大中型拖拉机,2021年达到32.0万台,增长49.5%。机耕面积5276.3千公顷,占总播种面积比重65.2%,比2012年提高3.7个百分点;机播、机收面积分别达到6892.1千公顷和5971.6千公顷,占总播种面积比重分别为85.1%和73.7%,比2012年分别提高10.1和25.8个百分点;主要农作物耕种收机械化率达到84.25%。
全国第7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在前期连续多年增产、起点较高的情况下,再上新台阶。2021年,全省粮食产量达到3825.1万吨,居全国第7位,比2012年增长11.1%,年均增长1.2%。随着农业生产条件改善、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优良品种大规模推广应用,全省粮食单产逐年提高,单产由2012年的5253公斤/公顷提高到2021年的5950公斤/公顷,增长13.3%。
2012—2021年粮食总产量及单产变化情况
全国第4
随着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和“菜篮子”工程的实施,全省蔬菜产业快速发展,已成为全省农业三大支柱产业之一,蔬菜产量位居全国第4位。2021年,蔬菜产量5284.2万吨,比2012年增长12.6%,年均增长1.3%。单产由2012年的63933.2公斤/公顷增加到2021年的64915.8公斤/公顷,增长1.5%。设施蔬菜快速发展,2021年,全省设施蔬菜产量1316.1万吨,占蔬菜产量的比重为24.9%。设施蔬菜快速发展,实现了蔬菜错季生产和常年供应,极大丰富了居民的“菜篮子”,对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实现常年稳定供应、增加农民收入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2—2021年蔬菜产量变化情况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突破性进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聚焦重大国家战略,积极构建协同发展大格局,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协同发展取得新进展。
40238个
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有力有序。充分发挥各市县比较优势,全力打造曹妃甸、渤海新区、正定新区等重点承接平台,引导非首都功能疏解项目向雄安新区、环京地区、省内其他市县梯度布局。首钢、北京新发地、大红门批发市场等一大批疏解项目落户河北,廊坊北三县与北京通州区一体化发展取得新成效。截至2021年末,河北累计转入京津基本单位40238个,其中法人单位28853个,产业活动单位11385个。
1小时交通圈
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投运,京沈客专(京承段)正式开通运营,京唐城际、津兴城际等项目加快建设,河北铁路里程达到8050公里,高速公路里程达8087公里,均居全国前列,基本实现了县县通高速、市市通高铁,河北与京津交通一卡通实现县级全覆盖,加快融入首都“1小时交通圈”。
61.1%
国家级和区域性物流枢纽加快建设,2021年,物流业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达到7.4%。“三二一”产业格局进一步巩固拓展,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1.1%,制造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保持稳定,2021年比重为29.7%。
>>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雄安新区
5年来,雄安新区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要求,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雄安新区规划建设高标准高质量推进。编制完成具有国际一流水准的“1+4+26”规划体系。重点片区和重点工程建设加快推进。
411.2%
容东、容西、雄东、昝岗等片区进入稳定开发期,启动区、起步区加快建设,重点片区框架全面拉开,累计完成投资4300多亿元,2017—2021年,雄安新区完成投资年均增长411.2%。
110家
北京援建的“三校一院”基本建成,中电科、清华大学智能实验室等一批科研机构落户新区,百度、腾讯等一批知名重点企业进驻,中国中化、中国星网、中国华能等央企总部启动建设,累计注册设立各类央企机构110家。
43万亩
“千年秀林”、中央绿谷等持续建设,累计完成43万亩新造林,郊野公园、金湖公园、悦容公园等一批公园建成投用。大力实施白洋淀生态修复工程,白洋淀水质全域达到Ⅲ类,实现历史最好水平。
>>高质量完成冬奥会筹办工作
张家口赛区场馆建设、赛事运行和服务保障优质高效,为举办一届简约、安全、精彩的奥运盛会作出了河北贡献。所有场馆和配套设施如期高质量完成,“雪如意”“冰玉环”等标志性工程获国际奥委会高度赞誉。
零事故、零差错
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133场雪上赛事、95场颁奖仪式圆满顺利,做到了零事故、零差错。在张家口赛区,冬奥会中国代表团获得3枚金牌、3枚银牌,冬残奥会中国代表团获得14枚金牌、11枚银牌、15枚铜牌。
7493场次
截至2022年8月底,我省已举办冰雪赛事活动7493场次。
3000万人
河北正大力发展后奥运经济和文化旅游产业,不断提高经常性参与真冰真雪运动人数,巩固提升全省“3000万人参与冰雪运动”的成果和质量。
>>推动河北产业结构实现战略性转变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产业结构、需求结构、城乡结构持续改善,转型升级步伐加快,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奠定坚实基础。
10.0∶40.5∶49.5
着力化解过剩产能,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推进服务业发展,全省三次产业结构发生了历史性转变。三次产业比例由2012年的12.6:47.3∶40.1优化为2021年的10.0∶40.5∶49.5,第三产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主动力。其中,2015年,第三产业比重超过第二产业,跃升为国民经济第一大产业,全省产业结构首次呈现“三二一”格局;2018年,第三产业比重首次达到50%,2019年、2020年第三产业比重持续超过“半壁江山”,“三二一”格局更加稳固。主导产业发展壮大。2021年,全省12大主导产业增加值突破两万亿元,达到21667.9亿元,占GDP比重为53.7%,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优化产业布局中发挥重要作用。
2012年和2021年全省三次产业构成(%)
418种
全国在统的590种产品产量中,河北有418种产品能够生产,占70.8%,比2012年增加75种。其中,生铁、粗钢、钢材、铁矿石原矿、平板玻璃居全国第1位,布、乳制品、塑料制品、新闻纸、化学纤维等居全国前10位。
2亿吨
超额完成“十三五”六大行业去产能任务,至2020年底累计压减退出钢铁产能8212.4万吨、水泥产能1194.9万吨、平板玻璃产能4999万重量箱、焦化产能3144.4万吨,分别完成目标任务的170%、157%、147%、106%,钢铁产能由峰值时的3.2亿吨减到2亿吨以内。
5872家
河北依托钢铁产业优势,不断延伸产业链条,装备制造业发展强劲,内部结构由低端向高端持续迈进,产品由初加工向高附加值加快延伸,金属制品业、通用及专用设备制造业等行业层次不断提升,产品提档升级;汽车制造业,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等行业不断发展壮大,成为继钢铁产业之后拉动工业增长的第二主力军。2021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装备制造业企业5872家,比2012年增加2117家,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单位总数的36.4%,比2012年提高6.0个百分点。
2012—2021年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速
11.9%
全省工业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2013-2021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1.9%。新产品加速涌现,全省工业机器人4778套,新能源汽车产量达7.3万辆,城市轨道车辆605辆。产品品质迅速提升,生物医药、工具钢、模具钢、家电板、汽车板、玻璃基板、液晶显示材料等一批产品达到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
>>推动河北尽快走上创新驱动发展之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扎实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进创新型河北建设,科技创新力度持续加大,新动能加快培育,创新驱动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石药集团欧意药业产品生产线。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税收政策为企业新品研发注入动力。今年,我省首次推行企业研发投入后补助制度。河北日报记者 史晟全摄
12.6%
2020年,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634.4亿元,比2012年增长1.6倍,年均增长12.6%;R&D经费投入占生产总值比重1.76%,比2012年提高0.7个百分点。创新成果加速涌现。
2012—2020年全省R&D经费支出及占GDP比重
790家
到2021年底,全省省级及以上企业技术中心790家、技术创新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976家、重点实验室307家,分别比2012年增长1.3倍、5.3倍和2.7倍。“双创”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到2021年底,全省孵化器数量达184家,其中,国家级43家;众创空间332家,其中国家级106家。
>>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坚定不移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壮士断腕、重拳出击,持续打好污染治理攻坚战,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积极进展。
269天
从2013年到2021年,全省PM2.5平均浓度从104微克/立方米下降到了38.8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由149天增加到了269天,重污染天数由73天减少到了9天。
全省国考地表水断面优良比例73%,劣V类断面全部消除,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率达到98.7%,大运河京冀段62公里实现全线旅游通航。
党的十八大以来,累计压减地下水超采量52.3亿立方米,修复矿山面积40万亩,修复“三化”草原生态270万亩,完成营造林6961万亩,塞罕坝机械林场荣获了联合国“地球卫士奖”。
7000万吨
2012—2021年,全省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了43%。能源消费结构优化。煤炭消费比重下降。累计削减煤炭消费7000万吨以上,农村清洁取暖累计改造1296.5万户,实现了能改尽改。
煤炭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党的十八大以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的最高位置,坚持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人民生活明显改善。
76.7%
2021年全省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达89.44%,比2012年提高21.44个百分点。普惠性幼儿园快速发展。2021年,普惠性幼儿园占全部幼儿园比重达76.7%,普惠性幼儿园幼儿占比达87.4%。
45.5万张
2021年,全省医疗卫生机构88162个,医疗卫生机构床位45.5万张,比2012年分别增加10151个、17.0万张。医疗卫生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3.4人,每千人口床位6.1张。
77.75岁
2020年,全省人均预期寿命为77.75岁,比2010年增加2.78岁。
●数字新名片
1.截至2022年6月底,河北企业工业设备上云率17.70%,排名全国第一,为全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2.2021年,全省乳制品产量达到397.6万吨,连续八年全国第一。
3.2022年,全省新开工建设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176万平方米,累计达到78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继续保持全国第一。
4.2022年7月份,省林草局在白洋淀发现世界极危物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青头潜鸭的育雏情况,经专家确认,这是白洋淀首次发现青头潜鸭繁殖,证明白洋淀湿地成为青头潜鸭的繁殖地之一。
5.中车唐山机车车辆有限公司出口葡萄牙波尔图地铁首列车下线,并将开展列车试验,标志着中国首个出口欧盟城轨项目正式交付进入倒计时。
6.2021年12月30日,丰宁抽水蓄能电站正式投产发电,在抽水蓄能行业内,该电站以360万千瓦的总装机容量位居世界第一。它有12台30万千瓦单级可逆水泵水轮发电电动机组,总装机量相当于六分之一个三峡大坝。不同的是,它有着令人称奇的“充电”能力,因而也被冠以“超级充电宝”的美誉。
丰宁抽水蓄能电站目前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抽水蓄能电站,创造四项世界第一:装机容量世界第一,储能能力世界第一,地下厂房规模世界第一,地下洞室群规模世界第一。 河北日报记者田明摄
7.2022年9月22日,哈电风能有限公司试制的国内首台最大单机容量陆上风力发电机组一次并网成功,该机组位于张家口市张北县鉴衡实验基地,可衍生出多个功率等级风电机组,单机容量功率范围涵盖6.75MW—8MW,是国内现有最大单机容量陆上风力发电机组,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性,能够在中高风速陆上风场以及中低风速海上区域内稳定运行。单台机组预计年上网电量可达2600万千瓦时,相当于节约标准煤8250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4600吨。
8.张家口是唯一的国家级可再生能源示范区,拥有丰富的可再生能源资源,已形成了集生产、制造、研发、储运、应用、消费于一体完整的氢能产业链。2017年9月,中国首条自动化氢燃料电池发动机大批量生产线在张家口亿华通动力科技有限公司投入运行;2018年,74辆氢燃料电池公交车上路运营,张家口在全国率先迈入氢能源公交时代;2020年5月张家口出台了全国首个《氢能产业安全监督和管理办法》。完整的氢能产业链,使张家口成为全国氢能发展领先城市。到目前,全市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达2473.8万千瓦;可再生能源开发应用获国内外13项“第一”,建设成果被列入国务院《新时代的中国能源发展》白皮书。
位于张家口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金风科技河北有限公司,员工在风机制造工厂忙碌。张家口市加速推进风能装备、光伏组件、氢能装备制造等可再生能源产业项目。河北日报资料片
9.塞罕坝机械林场建设者书写了“中国绿”的传奇,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生动范例。115万亩林海,是当今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林,每年为京津涵养水源2.84亿立方米,释放氧气近60万吨。
微信
微博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