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要求,雄安集团组织编制了《雄安新区造林工作手册》,对工程组织指挥、合作用地、招投标,苗木选择、采挖、包装、卸运、种植、浇灌及后期管护等各环节都制定了严格的标准。
2017年11月13日9时38分,位于雄县雄州镇南辛立庄村温白公路西侧的9号地块合作造林一区5号标段,雄安新区“千年秀林”工程栽下第一棵树,新区建设平原地区异龄、复层、混交的近自然森林由此拉开大幕。
侯永清还清楚地记得五年前种下第一棵树时的细节:油松,标准要求每个土堰的内直径约为1.2米,深度约为25厘米,宽度约为30厘米。每棵树踩实、扶直、对准后,再拿尺子测量土堰的深度。
即便对老工程人侯永清来说,“千年秀林”工程也属于难啃的“硬骨头”。
首先,新理念需要一步步接纳。
和千年大计相辅相成的,“千年秀林”造林理念突出“五新”:理念新,在城市发展中让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机制新,按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合作方式,以企业与农户或集体间多要素多方式合作,使群众获得稳定的长期收益;模式新,坚持因地制宜,通过多种经营、多元发展、多业并举、多轮驱动的方式,让群众实现融入城镇化、务工产业化、合作股权化、收入多元化的目标;技术新,建设“千年秀林”,打造全冠种植、异龄复层混交的近自然森林;环境新,干群一心,创建新区良性生态环境,共建共享新区发展成果。
其次,新技术需要一点点学习。
石其旺说,“千年秀林”的一大特色是同步建立森林大数据系统,每棵树都有“身份证”。
高度2.1米、地径5.8厘米……一扫油松上的二维码,这棵树的情况一目了然。据了解,每棵树都在苗圃选材时就登记了二维码,这也是每棵树的专属“身份证”,扫描后能详细了解到苗木的来源、树种、规格、产地等情况。
为种好“千年秀林”,雄安集团组织开发了雄安森林大数据系统。在大数据系统中,每棵树都有自己的身份档案,树木在出苗圃时登记二维码,即拥有了专属“身份证”。系统里集成了每棵苗木的树种、规格、产地、种植位置、生长信息、管护情况等,既可以加强过程管理,也便于后期管护。
而对于彭旭更来说,“千年秀林”工程最大的挑战是工作量。
9号地块一区总面积约1万亩,涉及雄县雄州镇、容城县平王乡两个乡镇8个村,造林完成后将成为城市组团之间的重要生态缓冲区和生态福利空间共享区。
2017年底,省政府又给新区下达了十万亩造林任务,面对十倍速的任务增量,彭旭更和同事们更是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千年大计面前没有一时得失,国家大事面前没有个人荣辱,不把苗木栽植任务完成,我就把自己栽到地里去。”最艰难的时候,彭旭更跟大伙儿喊出一句“狠话”,同事们被他战士般昂扬的斗志感染。从那天起,全员横下一条心、吃住在工地、奋战在现场,不分昼夜、不知疲惫,最终超额完成春季造林任务。
2019年1月16日,彭旭更作为千年秀林建设者代表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接见,见到总书记的那一刻,同事们注意到,这位大放狠话的硬汉也忍不住湿了眼眶。
时至今日,绿树成荫,40多万亩“千年秀林”已在新区大地上优美铺展、茁壮生长。
3.他们每天都在和时间赛跑
“其实最煎熬的是刚到雄安那几个月,每个人心里都很焦急。”回忆起五年前初到雄安新区时的感受,一向沉稳冷静的彭旭更最深的感触竟然是“焦急”。
自2017年4月1日设立以来,雄安新区的一举一动都备受外界瞩目。
可是到雄安的前几个月,这里没有人们想象中大规模建筑工地遍地开花,没有迅速崛起的高楼大厦,更没有一线城市的热闹与繁华。
许多工作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每一步都是在为这座未来之城夯实根基,也是新区成长壮大最原始的细胞。
对于雄安新区建设的快与慢,身处其中的建设者们感受更为深刻。平静如水之下,彭旭更和同事们深知外界对雄安新区加快建设的急切期盼。
“我们其实每天都在和时间赛跑。”彭旭更说。
2017年4月1日当晚,容城县奥威路100号,一座灰色高楼。雄安新区临时党委和筹备工作委员会几十名工作人员连夜进驻这里。临时党委和筹委会已接管了雄县、容城、安新三县人事、党务、社会稳定等工作,开始行使规划、建设、国土等管理事权,正在昼夜不舍、有条不紊开展各项工作。
万事看开头,起步定后程。彭旭更和同事们虽然着急,但要做的第一步,是先要让新区上下把握好“绿色生态宜居新城区”的定位,磨刀不误砍柴工,组织造林专业人员来讲“千年秀林”的技术和安全培训课。
这些课程内容从造林技术培训讲到施工现场安全基础知识,从全年造林计划讲到合作造林的百姓收益。老师讲得清楚,百姓听得明白,在一问一答中,雄安蓝绿交织的生态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千年秀林”的施工进度也开始快速提升。
抽空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柯雄峰已经在一处分洪道工程现场连续工作了三天,几乎一直没怎么合眼。等待记者到来的一眨眼工夫,他就靠在椅子上睡着了。
记者的到来打断了这短暂的瞌睡。柯雄峰身子一弹,从椅子上蹦起来,径直跑到身后的文件柜里拿出几幅项目示意图——刚从睡梦中被惊醒,他竟下意识地把我们当成了项目单位的访客。
“看到没,这套动作熟练得都让人心疼。”办公室里的同事苦笑着说。
柯雄峰在他的团队里也算是出了名的“狠人”:新盖房分洪道工程,全长30公里,他几乎每天都要转上一遍;每晚9:30分开个调度会,凌晨4点还在供水管廊里抢险维修……
但他有个人尽皆知的软肋,就是不敢接女儿的电话。
小女儿刚上二年级,正是粘人的时候,有时候会用奶奶的手机给爸爸打电话。柯雄峰要么忙得没时间接,要么根本不敢接。
“觉得亏欠孩子……”柯雄峰翻出手机里的微信聊天记录,眼睛更红了,“将来总有一天,我会带孩子来看看我们亲手建设的雄安,告诉她,就是雄安新区通过南水北调引用了来自我们家乡的长江水。告诉她一条江水连着两个家,这是多么的奇妙和美好。”(河北日报记者 袁伟华 张润芳 郭东 通讯员 宋倩倩)
12
微信
微博
返回
顶部